•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堅定創新自信 緊抓創新機遇 以科技強國支撐引領現代化強國建設

2022-08-03 08:57:00
來源:光明網-《光明日報》
字號

  【一把手談科技文化】

  作者:王志剛(科技部黨組書記、部長)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高瞻遠矚、審時度勢,立足中國特色、時代特徵和階段特點,把創新作為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從黨和國家發展全局的高度對科技創新進行了頂層設計,堅持“四個面向”的戰略方向,親自謀劃部署和推動一系列重大改革舉措,推動我國科技事業發生歷史性、整體性、格局性變化,走出了一條從人才強、科技強到産業強、經濟強、國家強的創新發展新路徑,形成了支撐經濟社會發展和保障國家安全的科技創新發展新格局。全社會研發投入從2012年的1.03萬億元增長到2021年的2.79萬億元,研發投入強度從1.91%增長到2.44%。根據世界智慧財産權組織發佈的全球創新指數排名,我國從2012年的第34位上升至2021年的第12位,成功進入創新型國家行列,在全球創新版圖中的地位和作用發生了新的變化,既成為國際前沿創新的重要參與者,也是共同解決全球性問題的重要貢獻者。

  體系化推進科研攻關,在基礎前沿領域取得一批重大原創性成果。堅持目標導向和自由探索“兩條腿走路”,強化“從0到1”的原創導向,持續加大基礎研究投入,2021年中央財政經費達到1696億元,連續三年佔全社會研發比例超過6%,是十年前的3.4倍。在量子資訊、幹細胞、腦科學等方面取得一批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原創成果。

  以高品質的科技供給帶動産業邁向中高端,保障産業鏈供應鏈安全穩定。在戰略必爭領域補短板、強能力,圍繞産業鏈部署創新鏈、圍繞創新鏈佈局産業鏈。人工智慧、大數據、區塊鏈等新興技術加速應用,推動數字經濟等新産業新業態蓬勃發展。全國高新技術企業數量由十多年前的4.9萬家增加到2021年的33萬家。科技支撐港珠澳大橋、川藏鐵路等一批重大工程建設順利實施,深海油氣、煤炭清潔高效利用、新型核電技術為國家能源安全提供有力保障。北京、上海、粵港澳大灣區創新引領輻射作用不斷增強,173家國家高新區聚集了全國1/3以上的高新技術企業,每人平均勞動生産率為全國平均水準的2.7倍。按照世界銀行發佈的標準,我國即將跨越“中等收入陷阱”、邁進高收入國家門檻,充分證明習近平總書記以改革驅動創新、以創新驅動發展之路看得準、走得實、成效顯著。

  強化科技民生改善導向,保障人民生命健康。科技有力支撐新冠疫情防治,構建疫苗、中醫藥、中和抗體和小分子藥“三道防線”,疫苗研發實現5條技術路線全覆蓋,7個獲批使用,3個納入全球緊急使用清單,單抗聯合藥物成為全球第四個抗體藥物,108款檢測試劑産品上市。圍繞我國多發慢性病和重大疾病開展科技攻關,I類新藥數量從十多年前的不足5個增長到現在的79個,國産高端醫療器械、先進診療技術等讓人民群眾享受到更多高品質的創新成果。90余萬科技特派員深入農村一線,科技有力支撐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

  堅持以改革促創新,科技體制的“四梁八柱”基本建立。中國特色的國家實驗室體系加快構建,高水準研究型大學、科研院所的科研能力持續提升,國家創新體系更加高效順暢。堅持“破四唯”“立新標”並舉,人才培養、評價、激勵、引進體制機制更趨完善,“揭榜挂帥”“首席科學家負責制”“賽馬制”等科研管理新模式取得明顯成效。完善科技創新法律制度,厚植創新文化,大力弘揚科學家精神,科研誠信和學風作風建設取得實質性進展,科技創新生態不斷優化。

  堅持擴大開放,形成全方位、多層次、廣領域的國際科技合作新格局。堅定實施開放包容、互惠共用的國際科技合作戰略,深化雙多邊政府間交流合作和創新對話,與161個國家和地區的科技合作關係持續發展。“一帶一路”創新之路加快鋪就,共建53家聯合實驗室。在應對氣候變化、糧食安全、人類生命健康等領域與世界各國的聯合研究取得豐碩成果,為世界科技進步和可持續發展作出了中國貢獻。

  進入新的發展階段,面對世紀疫情衝擊、百年變局演進的新挑戰,面對新的國際形勢和國內高品質發展要求,科技工作將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加快壯大戰略科技力量,堅決打好關鍵核心技術攻堅戰,體系化佈局基礎研究,著力提升企業創新能力,持續深化科技體制改革,擴大科技對外開放,加快推進高水準科技自立自強、建設科技強國,以實際行動迎接黨的二十大勝利召開。

[責任編輯:黃曉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