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國文化中心建設中強化首都文化特質
作者:李小明(北京市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
新中國成立以來,北京作為首都,城市定位雖然隨著時代的變遷有所調整,但全國政治中心和文化中心的定位一直沒有改變。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民族強。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沒有文化的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在首都北京建設高品質的全國文化中心,具有重要意義。近年來,北京市積極推進全國文化中心建設,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體現了強烈的歷史擔當。
首都既是一個地理區域,更具有政治屬性。地理區域體現為“城”,政治屬性表現為“都”。圍繞“都”的功能謀劃“城”的發展,以“城”的更高水準發展服務“都”的功能,是首都工作的要義。全國文化中心建設是重要的首都功能,首都的文化建設和其他城市文化建設既有相同之點,又有其獨特之處。在推進全國文化中心建設中,突出首都的文化特質,具有重要意義。
首都文化具有鮮明的政治性,旗幟鮮明講政治,是首都工作的鮮明特點。面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各種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鋒頻繁,人們思想活動的獨立性、選擇性、多變性、差異性明顯。作為大國首都,思想文化交流比較活躍,是意識形態鬥爭的前沿陣地,牽一髮而動全身。全國文化中心建設在鞏固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鞏固全黨全國人民團結奮鬥的共同思想基礎方面,肩負著重要的政治責任。首都的全國文化中心建設,需要統籌在京市屬和央屬文化資源,加強協同共建,當好“舉旗幟”“聚民心”的排頭兵,在政治方向、輿論導向和價值取向上,體現國家站位,突出時代特色。堅持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教育人,用黨的理想信念凝聚人,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人,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歷史使命激勵人,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之都。
首都文化具有更強的代表性,需要統籌京內京外資源,共繪文化大畫卷。文化領時代風氣之先,首都文化在全國文化建設中勇立潮頭,是國家文化建設的風向標和晴雨錶。首都是全國人民嚮往的地方,是世界知名的歷史文化名城。《北京市推進全國文化中心建設中長期規劃(2019年—2035年)》指出建設“民族文化精華的展示地、各地優秀文化的薈萃地和先進文化潮流的引領地”,體現了首都文化建設不同於其他地方文化建設的特殊責任。在全國文化中心建設中,需要用好用足北京本地“城”的文化資源,傳承發展古都文化、紅色文化、京味文化和創新文化,以首善標準“育新人”“興文化”,不斷提升城市公共文化服務品質、促進文化産業高品質發展、提高首都精神文明建設水準、擦亮歷史文化名城金名片;同時,還要彰顯首都特色,廣泛吸收中華文明優秀成果,博采來自全國各地各民族的優秀文化資源,充分發揮國家級文化博物館、展覽館、圖書館、大劇院的作用,凝聚薈萃、展示交流全國文化建設成果,在全國文化建設中集大成、立潮頭、做示範,展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源遠流長、革命文化薪火相傳、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百花齊放的生動景象。
首都文化具有更高的開放性,需要胸懷“兩個大局”,共架文化交流橋梁。文化是民族的血脈,是人民的精神家園。促進各民族文化在首都展示交流,建設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是全國文化中心建設的重要方面,有利於增強民族自豪感和凝聚力。文明因多樣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鑒,因互鑒而發展。首都是國際交往中心,是展示國家文化軟實力的重要窗口。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古往今來,中華民族之所以在世界有地位、有影響,不是靠窮兵黷武,不是靠對外擴張,而是靠中華文化的強大感召力和吸引力。”在國際交往中“展形象”,把當代中國價值觀念貫穿于國際交流和傳播方方面面,以多種方式展示中華文化獨特魅力和文明大國形象,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闡釋好中國特色,充分展現闊步走向民族偉大復興的東方大國“近者悅、遠者來”的文化感召力和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文化吸引力,既是國際交往內容,又是文化建設工作,也是國際一流的和諧宜居之都的重要體現。
建設全國文化中心,是首都功能建設的重要方面,是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的重要工作,也是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在文化領域的重要體現。立足新發展階段,深入推進全國文化中心建設,需要在前期工作基礎上,統籌多方力量,發揮各自所長,共同做好首都文化這篇大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