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推進國家文化數字化戰略
作者:李舒
2022年5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於推進實施國家文化數字化戰略的意見》。這是國家積極應對網際網路快速發展給文化建設帶來的機遇和挑戰,從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厚植數字時代文化自信的高度,對國家文化數字化作出的戰略部署。
中華文明延續著中華民族的精神血脈。從古今漢語到各少數民族語言,從甲骨文、金文、小篆到隸草行楷,從龜甲獸骨、竹簡絹帛、紙張到廣播、電視和網際網路,從詩經楚辭、唐詩宋詞到新文化運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中華文化既需要薪火相傳、代代守護,也需要與時俱進、推陳出新。以數字化賦能文化發展,不僅有助於實現中華文化的全景呈現、全民共用,還可以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推動中華文明優秀創新成果的海內外傳播。
以數字化推動中華文化全景呈現
對中華文化的全樣本記錄。博大精深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積澱著中華民族最深層的精神追求,包含著中華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文物、古籍、美術、地方戲曲劇種、民族民間文藝、農耕文明遺址等,都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依託數字技術,對包括文化數據源和文化實體在內的文化資源進行數據採集、加工、挖掘並提供數據服務,有助於全面匯集文化數據資訊,實現對我國文化資源全階段、全地域、全形態、全內容的整合,形成對中華文化輪廓的通史性、全景式認知,為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發展壯大提供重要精神支撐。
對中華文化的全樣態展示。傳統文化的弘揚、創新必須以傳承為基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不能只存在於博物館中,要讓數字時代的年輕人了解並喜愛傳統文化,首先得讓他們看得見、看得懂。深入推進文化數字化,通過文字、音頻、視頻等多種形態,運用VR、AR、全息等數字技術,可以具象化、立體化地全樣態展示中華文化瑰寶,使中華文化不再是抽象的、概念化的存在。近年來,在數字技術和網際網路思維的加持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呈現樣態更加鮮活和時尚。《中國漢字聽寫大會》《中國詩詞大會》等文化類節目不斷創新,陶藝、雕漆、緙絲、制瓷、竹編、刺繡、榫卯等非遺技藝借助短視頻傳播獲得大眾的廣泛認知,以及線上線下體驗京杭大運河,“雲遊”敦煌、故宮、國家博物館,沉浸式參與三星堆文化遺址考古發掘等體驗式文化活動,都激發了年輕人對傳統文化的熱愛,讓中華傳統生活美學和工匠精神煥發出時代價值,讓靜態文化成為可觀、可感、可觸的活態文化。
以數字化推進中華文化全民共用
加強頂層設計,推進全民共用。黨在實踐中不斷積累文化改革經驗,十年磨一劍,將文化數字化從“建設工程”上升為“國家戰略”。2012年,《國家“十二五”時期文化改革發展規劃綱要》明確提出“文化數字化建設工程”,包含了文化資源、文化生産和文化傳播的數字化。《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提出推動公共文化數字化建設和實施文化産業數字化戰略,將文化數字化上升到戰略層面。2022年出臺的《關於推進實施國家文化數字化戰略的意見》是全面落實文化數字化建設的指導性文件,提出了關聯形成中華文化數據庫、夯實文化數字化基礎設施、搭建文化數據服務平臺等8項重點任務。事實證明,只有準確把握數字時代的歷史機遇,以前瞻性、戰略性思維進行全局謀劃,才能把握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時代方位、確保全體人民共同享有文化發展成果。
完善基礎設施,保障全民共用。儘管我國已于2020年消除了絕對貧困,但不同地區在經濟社會發展水準和文化基礎設施條件等方面尚存在較大差距,文化公共服務的供給在數量、品質和均衡性等方面均有待提高。《關於推進實施國家文化數字化戰略的意見》明確提出:到“十四五”時期末,基本建成文化數字化基礎設施和服務平臺,形成線上線下融合互動、立體覆蓋的文化服務供給體系;到2035年,建成物理分佈、邏輯關聯、快速連結、高效搜索、全面共用、重點整合的國家文化大數據體系。國家文化專網、國家文化大數據體系、具有雲計算能力和超算能力的文化計算體系等文化基礎設施的建成,將大大彌合地區間文化供給能力和供給水準的鴻溝。這是黨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在文化領域的具體體現,將推動共同富裕邁向新的階段,賦予其文化共同富裕的深層內涵。
豐富內容供給,落實全民共用。如果文化産品的種類是單調的、內涵是貧瘠的,那麼,再公平的供給也談不上真正意義的全民共用,因此必須提升高品質文化公共品的供給能力。一方面,要加快文化産業數字化佈局,培育一批新型文化企業,鼓勵運用數字化手段創新文化表現形態,進一步激發數字內容産品的産能;另一方面,要為文化內容産品的流通創造條件,推動文化資源數據轉化為可溯源、可量化、可交易的資産,使文化數據的分享交易機制更加完善,運作更加順暢。
以數字化拓展中華文化全球影響
以數字化強化對中華文化的全維度闡發。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加強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挖掘和闡發,使中華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與當代文化相適應、與現代社會相協調”。除了有形的文化載體,中華文化還包括經過歷史沉澱、淬煉下來的價值觀念、道德規範、思維方式、行為準則等無形的精神財富。運用數字技術,可以實現無形的精神財富的有形傳播,這個由抽象到具象的轉化過程實質上也是提煉中華民族思想和精神內核、闡發優秀傳統文化當代價值與世界意義的過程。通過對中華文化精髓的全維度闡發,對內有助於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增強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堅定性;對外有助於增強中華文化的吸引力,使包括制度成果在內的中華文化在深入鮮活的闡釋中增值,推動不同文明相互尊重、和諧共生。
以數字化推動中華文化的全媒體傳播。文化的傳承、傳播離不開媒介,媒介與文化的發展相伴相隨。數字化進一步增強了媒體跨越物理時空的能力,使得媒體超越了傳統的報刊、圖書、廣播電視、網際網路等。經過數字化升級,博物館、圖書館、展覽館、舞臺、建築、景區等都可以成為中華文化海外傳播的媒體,從而大幅提升中華文化的海外觸達率。同時,全息呈現、數字孿生、多語言交互、高逼真、跨時空等數字化技術還提升了文化的創造性轉化效果,豐富了公眾的文化消費體驗,有助於培育更多具有世界影響力的中華文化IP,推動中華文化優秀成果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李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