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因形而活,學生在行走中讀中國

2022-07-05 08:47:00
來源:光明網-《光明日報》
字號

  【一線講述】

  作者:陳明青(華東師範大學 第一附屬中學學生處主任)

  多年站在思政課講臺,我時常反思:我們的課程究竟適不適應變化的時代,適不適應現在的孩子,是不是能滿足他們好奇眼神背後的求知欲?主課堂上我們圍繞教材,講好中國故事。但成長于資訊時代的“00後”,他們能從網路找到更多的事例、更多的數據。思政課教師存在的意義何在?我想,我們要做的是引導, 將中國當下最真實的情況還原給他們,把思政課上在祖國大地上,在行走中“生成”課堂,讓同學們感悟真理的力量。

  “新發展理念”是高中思想政治教材中的一講。為了用好社會資源,把思政小課堂和社會大課堂結合起來,我決定帶學生到理論的誕生地講理論——赴“兩山理念”的緣起地浙江安吉余村學習這節課。在展覽館裏,我帶領學生了解余村是如何從粗放發展中不斷反思和轉型,並終於走上一條兼顧“綠水青山”和“金山銀山”的道路的。為了讓學生加深理解,我給他們分配任務,分小組採訪年長的村民。 一個小組在訪談中了解到,村裏關停一些小企業時,經濟效益沒有了, 當時 要是沒有村幹部支援,大家沒有一條心,很難渡過難關。

  新發展理念的根本出發點是什麼?是以人為本的、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我用提問引導學生思考,“綠水青山”和“金山銀山”的關係是什麼?余村面貌改變的深層因素是什麼?“黨的領導”“幹部群眾上下一心”“人民的勤勞勇敢”……學生們你一言我一語。“發展為了人民、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用”,這些知識點不用強調,已經“內化”于學生心中了。

  行走中的同學們有了更多發現。一組學生注意到余村好多人家門口都有一塊小牌“念黨恩”,為什麼要挂呢?敲開一戶人家的門,聽阿姨大媽講如何辦民宿、搞生態旅遊,發展竹産業富起來。一組學生到附近黃杜村探究這裡如何發展茶産業,依靠優勢茶種、科技致富,脫貧後還將技術推廣到貴州“先富帶後富”。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用,這些關鍵詞就“呼之欲出”了。

  如何不把行走變成“走馬觀花”?課程結構化設計很重要。在課程準備過程中,我三赴安吉,發掘可感素材中的育人要素,力圖圍繞 一條主線將課程層層展開,引導學生發現、探究、得出結論。學生們還用圖畫、圖表形式梳理余村的“轉型密碼”,讓“觸動”“感動”化為理性思考。課程結束後,學生們已經能夠深入理解,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對青年人而言,廣闊天地大有可為。

[責任編輯:黃曉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