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正視“勞動課會不會淪為走過場”的擔憂

2022-07-01 09:15:00
來源:光明網-《光明日報》
字號

  【光明時評】

  作者:李思輝(湖北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華中科技大學分中心研究員)

  近期,教育部印發《義務教育勞動課程標準(2022年版)》,明確今秋開學起,勞動課將正式成為中小學的一門獨立課程。近日有媒體報道,當人們紛紛為勞動教育“點讚”的同時,一些家長也對勞動教育課的實際效果有所擔憂:勞動課誰來教、怎麼教,會不會變成家長的負擔,會不會淪為“走過場”,勞動課有沒有標準答案,等等。這説明勞動課確實很重要,大家對勞動教育的期望值很高。

  在我國的基礎教育實踐中,勞動教育曾長期處於滯後狀態,社會上對勞動教育還有不同的理解和認識。一些家長有關“勞動教育淪為走過場”的擔憂,本質上是對建立更科學的勞動教育方法、評價方式的期許。

  勞動教育的目的不是要批量訓練一批小花匠、小廚師、小電器維修工,而是要讓孩子們在參與生産勞動中,接受勞動教育,培養勞動興趣,樹立勞動觀念,“謀手腦相長”。因此,勞動教育課在培養方式上,應該更加突出實用性、趣味性和多樣性,避免簡單地一刀切;在考評標準上,也應該更加注重評價內容多維、評價方法多樣、評價主體多元,更加注重考查孩子在勞動教育中的參與性、獲得感,避免“標準答案”指揮棒下,孩子們被迫應試應考。尤其是在“雙減”背景下,勞動教育更應該發揮培養人、啟發人、熏陶人的教育功能,不能捲入應試教育的泥潭中。

  家庭有培養孩子的責任,但這種責任更多的是言傳身教,而非照單“接鍋”。為什麼一些家長抱怨家裏“談別的都是母慈子孝,一搞作業就雞飛狗跳”,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有的學校、老師習慣於粗暴地佈置家庭作業,大量佔用家長時間,甚至逼著家長們越俎代庖。一名家長在網上呼籲“請讓孩子在學校完成做菜、修家電等勞動項目,不要讓家長每天發視頻,拍照打卡發家長群”,該發言收穫上千條贊同。這提醒有關部門,在勞動課的安排上應刪繁就簡、簡單明瞭;在責任主體上,應堅持家校互動、以學校教育為主。陶行知先生説:“勞動即生活、生活即教育。”勞動本身就是一種生活,生活本身也是一種教育,這種教育應該在潛移默化、寓教于樂中完成,不僅不應該成為學生的負擔,而且不應該成為家長的負擔。

  勞動教育尤其不能淪為形式主義。60後、70後收麥子、拾柴火,80後、90後掃操場、做手工……關於勞動課,不同年齡段的人有不同的回憶,但這些回憶有個共同特點——純真。勞動教育應結合自身生産生活實際,讓勞動成為一種習慣、一種自覺,而非一時熱鬧。今年5月,某中學孩子居家學習期間,學校團委要求勞動課上學生全程穿校服、戴紅領巾,上傳“顛大勺”圖片,以便後續宣傳。類似的“標準答案”,實際上就是形式主義,完全與勞動教育的初衷相悖。馬克思主義關於“教育與生産勞動相結合”的理論也提示我們,勞動與教育不是兩張皮,應該有機結合,勞動教育的意義不是參加勞動的形式,而是通過參加勞動接受勞動教育的過程。

  對於即將全面鋪開的勞動教育,各界有共識、社會有期待,有關部門也當儘快研製科學的勞動課程教材,明確勞動教育主體,規範勞動教育的方式方法,健全科學的評價體系,讓社會放心、家長舒心、孩子開心,最終達到“讓學生動手實踐、出力流汗,接受鍛鍊、磨煉意志,培養學生正確的勞動價值觀和良好的勞動品質”的目的。

[責任編輯:黃曉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