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促進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

2022-04-29 13:49:00
來源:光明日報
字號

  原標題:促進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

  將精神生活納入人生和社會理想之中,是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傳統。重鑄精神之強,也是黨團結帶領人民百年奮鬥的不懈追求。在新時代,促進人民精神生活與物質生活都富裕,是實現人民共同富裕的重要方面,是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社會全面進步的內在要求,也是使新時代中華民族精神大廈巍然屹立的必由之路。

  

  精神上站起來、富起來、強起來的追求,始終貫穿于中國共産黨帶領人民謀求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進程之中,是近代以來中華民族始終心有光明、向著希望拼搏前行的重要引領。

  鴉片戰爭以後,中國逐步成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國家蒙辱、人民蒙難、文明蒙塵,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遭受前所未有的劫難。從那時起,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就成為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最偉大的夢想;從那時起,延續精神的血脈、挺直精神的脊梁、激發精神的力量、實現精神的富強,便始終是中華民族為復興而頑強奮鬥的重要之維。

  在民族危難之際誕生的中國共産黨,堅持真理、堅守理想,踐行初心、擔當使命,不僅使中國人民謀求民族獨立、人民解放和國家富強、人民幸福的鬥爭有了主心骨,也為中國人民點亮引領前進的燈塔,使中國人民從精神上由被動轉為主動。百年來,實現精神的獨立和解放,實現精神面貌的改變、精神生活的豐富、精神文明的提升,與中國共産黨帶領人民改變中華民族前途命運的奮鬥史深深交融。

  在這一歷史進程中,中國共産黨人明確強調“建立中華民族的新文化,這就是我們在文化領域中的目的”,奮力推進“建立新的社會經濟形態、新的生産關係以及豎立在其上面的一切社會的、政治的、精神的新的建築物”;明確強調“社會主義不僅要使人民物質生活豐富,而且要使人民精神生活充實”,持續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明確強調“只有物質文明建設和精神文明建設都搞好,國家物質力量和精神力量都增強,全國各族人民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都改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才能順利向前推進”,紮實推進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對精神上站起來、富起來、強起來的高度重視和不懈追求,傳承著中華民族注重精神生活的思想傳統,因應著中華民族實現偉大復興的內在要求,體現著中國共産黨人對共産黨執政規律、社會主義建設規律、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深刻體認。

  

  精神的堅韌不拔、至剛至強,也始終貫穿在中國共産黨帶領人民謀求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進程之中,是中華民族扭轉乾坤、重整山河、再鑄輝煌的強大支撐。

  歷經百年艱辛跋涉,中國人民徹底擺脫了被欺負、被壓迫、被奴役的命運,成為國家、社會和自己命運的主人,人民民主不斷發展,十四億多人口實現全面小康,中國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不斷變為現實。中國從四分五裂、一盤散沙到高度統一、民族團結,從積貧積弱、一窮二白到全面小康、繁榮富強,從被動挨打、飽受欺淩到獨立自主、堅定自信,僅用幾十年時間就走完發達國家幾百年走過的工業化歷程,創造了經濟快速發展和社會長期穩定兩大奇跡,成功走出中國式現代化道路,創造了人類文明新形態。一百年前,中華民族呈現在世界面前的是一派衰敗凋零的景象。今天,中華民族向世界展現的是一派欣欣向榮的氣象,正以不可阻擋的步伐邁向偉大復興。黨和人民百年奮鬥,書寫了中華民族幾千年曆史上最恢宏的史詩。

  史詩之成,離不開“為有犧牲多壯志,敢教日月換新天”精神的澆灌孕化;史詩之中,貫穿著激昂雄渾的精神樂章。一百年來,以偉大建黨精神啟其端,中國共産黨人在迎戰艱難險阻、生死考驗中,以無私無畏的犧牲奉獻,鑄成井岡山精神、遵義會議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抗美援朝精神、“兩彈一星”精神、抗震救災精神、抗疫精神等偉大精神,構築起中國共産黨人的精神譜係,深深刻寫著對中國共産黨是什麼、要幹什麼這個根本問題的回答,清晰記述著過去我們為什麼能夠成功、未來我們怎樣才能繼續成功的密碼。這些寶貴精神,歷久彌新,集中體現了黨的堅定信念、根本宗旨、優良作風,凝聚著中國共産黨人艱苦奮鬥、犧牲奉獻、開拓進取的偉大品格,深深融入我們黨、國家、民族、人民的血脈之中,展現並涵養著中國人的志氣、骨氣、底氣,成為中華民族精神財富的重要組成部分。

  

  新時代是中國共産黨帶領人民為實現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而不懈奮鬥的時代,也是我們可以而且必須寫出全民族精神富裕新篇章的時代。在新時代,著力促進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是中華民族迎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偉大飛躍在精神方面提出的重大課題。

  一方面,在新時代的接續奮鬥中,我國經濟發展平衡性、協調性、可持續性明顯增強,國內生産總值突破百萬億元大關,每人平均國內生産總值超過一萬美元,打贏脫貧攻堅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國家經濟實力、科技實力、綜合國力躍上新臺階,為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文化強國建設的新推進,為全民族的精神富裕奠定了堅實物質基礎。

  另一方面,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人民在民主、法治、公平、正義、安全、環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長。實現精神生活更加富裕,成為新時代更好推動人的全面發展、社會全面進步的必答題。推動高品質發展,文化是重要支點。高品質發展之花,在精神富裕的土壤上才能充分綻放。在新時代推動我國經濟社會高品質發展,也要求不斷促進人民精神生活的共同富裕。

  新時代是需要踔厲奮發、勇毅前行的時代。正如《中共中央關於黨的百年奮鬥重大成就和歷史經驗的決議》強調的:“今天,我們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同時,全黨必須清醒認識到,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絕不是輕輕鬆鬆、敲鑼打鼓就能實現的,前進道路上仍然存在可以預料和難以預料的各種風險挑戰”。應對百年變局的加速演進、外部環境的更趨複雜嚴峻和不確定,繼續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必須著力促進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不斷增進全民族的精神力量。

  

  在新時代,著力促進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就要以更大的力度、更廣泛的覆蓋進一步推動全民族精神生活富有程度和品質、水準不斷實現普遍性新提升。

  精神富裕不可能像物質富裕那樣,有明確的數字指標去衡量,但精神富裕亦有其刻度,有其基本特徵。一個精神富裕的人,一定心有所信、知所趨赴、志趣高潔,一定意志堅定、光明磊落、周身透顯著對人民和事業的道義、激情,“是一個高尚的人,一個純粹的人,一個有道德的人,一個脫離了低級趣味的人,一個有益於人民的人”。一個精神富裕的民族,一定擁有豐富的精神創造、安身立命的精神家園,具有強大的民族自信和精神定力,同時開放通達、和樂包容;一定具有強烈的歷史主動精神,迸發著不竭的創新創造活力,崇德向善,心中始終有理想存,腳下始終有奮進在,是一個有益於天下、有貢獻於人類文明的民族。

  精神財富的擁有、精神富裕的實現,也與物質財富的擁有、物質富裕的實現不同。一個人、一個民族,即便面對再多精神遺産、據有再多精神産品,當這些精神內容沒有轉化為其內在素質時,便始終是外在於他的,不能成為其精神富裕的一部分,不能轉化為精神力量。人的精神生活的富裕,建立在對優質精神食糧的消化吸收、對高尚精神的掌握踐履之上。

  此外,無論對於個體還是對於整體,精神領域的開掘、精神富裕的追求,都是一個無涯的探索、永久的進程。在歷史的前行中,人類社會對精神富裕的追求沒有止境,中華民族精神大廈的構建也永“不厭其高”。唯有依賴永不停息的自覺建設,中華民族的精神大廈才能不斷固其基、增其高,成為中國版人類文明新形態的鮮亮標注;也唯有依賴全民族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不斷推進,中華民族的精神大廈才能真正巍然聳立。就此而言,促進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是面向未來、需要持續用力的進程,也是一個面向全民發展需要、同時需要全民共同參與的精神建設;促進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就是要讓人民享有更加充實、更為豐富、更高品質的精神文化生活,精神境界更高遠,精神力量更強大。

  

  在新時代,促進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要凝聚合力、整體推進。

  持續夯實精神富裕的物質根基。“倉廩實而知禮節”。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要始終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高品質發展,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不斷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産力,不斷創造和積累社會財富,既通過全體人民共同奮鬥把“蛋糕”做大做好,又努力通過合理的制度安排把“蛋糕”切好分好,讓廣大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實、更有保障、更可持續,為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提供有力的物質條件保障。

  始終堅持精神富裕的正確方向。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強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加強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教育,堅持重在建設、以立為本,堅持久久為功、持之以恒,努力推動形成適應新時代要求的思想觀念、精神面貌、文明風尚、行為規範,推動全社會文明程度不斷提高,激發全社會向上向善的正能量,引導人們堅定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促進全體人民在思想上精神上緊緊團結在一起。

  紮實做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國共産黨人精神譜係的傳承弘揚。深入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引導人們嚮往和追求講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生活,讓14億多人的每一分子都成為傳播中華美德、中華文化的主體;加強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社會主義發展史教育,引導人們學史明理、學史增信、學史崇德、學史力行,賡續紅色血脈,弘揚偉大建黨精神,勿忘昨天的苦難輝煌,無愧今天的使命擔當,不負明天的偉大夢想。

  更好推動優質精神産品的新創造。充分激發全民族文化創新創造活力,將創新精神貫穿精神産品創作生産全過程全領域,全面繁榮新聞出版、廣播影視、文學藝術、哲學社會科學事業;引導思想理論、文化藝術等相關領域廣大工作者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大膽探索,銳意進取,向著人類最先進的方面注目,向著人類精神世界的最深處探尋,用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的文化創造,在培根鑄魂上展現新擔當,在守正創新上實現新作為,用富有時代氣息的中國精神凝聚中國力量。

  建優拓廣高品質精神食糧的供給之路。堅定不移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始終把教育擺在優先發展的戰略位置,深化教育改革,加快教育現代化,努力發展全民教育、終身教育,建設“人人皆學、處處能學、時時可學”的學習型社會,努力讓每個孩子享有受教育的機會,讓全體人民享有更好更公平的教育,獲得發展自身、奉獻社會、造福人民的能力;推進城鄉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一體建設,著力提升公共文化服務水準,不斷擴大優質文化産品供給,滿足人民群眾多樣化、多層次、多方面精神文化需求,努力使人民在精神生活上更加充盈起來。

  (作者:沈壯海,係武漢大學黨委副書記、教育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員)

[責任編輯:孫海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