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雲平臺興起“低碳風”(網上中國)

2022-04-13 10:37:00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字號

  原標題:雲平臺興起“低碳風”(網上中國)

  最近,在浙江省政務服務APP“浙裏辦”的首頁,新上線了一項功能——“浙江碳普惠”,這也是全國首個省級碳普惠應用。為實現“雙碳”目標,中國積極推動碳普惠體系落地。多地紛紛通過線上低碳平臺、個人碳賬戶等形式,激勵居民和企業節能減碳,助力社會生活方式向綠色化、低碳化轉變。

  功能豐富,多地建成低碳平臺

  打開“浙江碳普惠”應用頁面,一個虛擬的卡通街區出現在眼前。居民在開通不同的綠色低碳場景後,日常生活中的綠色出行、線上辦理等低碳行為就會被記錄下來並兌換成碳積分。此外,該應用還提供了低碳排名、低碳資訊、碳計算器等功能。

  據了解,“浙江碳普惠”由浙江省發展改革委牽頭開發建設,是全國首個省級碳普惠應用。該應用通過建立浙江省碳普惠核算標準體系和碳普惠技術體系,實現了公眾低碳行為的量化和全省標準的統一,為市民和小微企業的節能減碳行為賦予價值並建立激勵機制。目前,該應用已實現與支付寶、虎哥回收等平臺的數據貫通,完成浙江省17個應用場景的數據接入。

  近年來,多地積極探索、搭建線上低碳平臺。2020年4月,四川省成都市上線“碳惠天府”微信小程式,鼓勵市民的綠色低碳行為。2021年9月,在天津市交通運輸委的倡導和推動下,天津市公路學會推出“津碳行”微信小程式,引導市民綠色出行。

  在綠色金融領域,個人碳賬戶成為新風尚。浙江省衢州市自2018年以來,率先試點銀行個人碳賬戶。今年1月,日照銀行上線“碳普惠平臺”,以綠色金融、數字金融、場景金融促進低碳生活、綠色發展。3月,中信銀行上線碳賬戶內測版,可為用戶進行線上生活繳費、申請電子信用卡、開通電子帳單等低碳行為的碳減排量核算。

  涉及面廣,鼓勵公眾積極參與

  各類線上低碳平臺和個人碳賬戶大多有一項共同的功能:將低碳行為兌換成“碳積分”。這些碳積分可以兌換成各種實際權益,比如消費券、生活用品、出行服務或者低息貸款許可權等。

  據了解,在“浙江碳普惠”上獲得的碳積分,首批可兌換權益包括環保商品、計量儀器校準服務、機場貴賓間休息服務、雲閃付紅包以及全省自然保護地、耀眼明珠景區景點門票等。

  個人碳賬戶、碳積分等實際上是一種普惠機制。北京交通發展研究院院長郭繼孚認為,國內外都在積極探索建立城市碳普惠體系來解決碳達峰、碳中和問題。在碳普惠體系中,低碳行為會獲得激勵,比如用來抵消自身高碳排放、參與碳交易或轉化為其他社會福利。“由於這一形式面向的是社會大眾,個人只要堅持使用低碳甚至零碳方式,就可從中獲得激勵,因而稱為‘碳普惠’。”郭繼孚説,這一體系既能真正體現公平性,又因為涉及面廣、措施靈活多樣,可有效帶動社會低碳氛圍,從而推動公眾行為模式、政府治理模式乃至社會運轉模式的重要轉變。

  專家認為,個人碳賬戶等碳普惠機制的現階段意義在於引導消費者在消費決策過程中更加傾向於綠色消費,讓消費模式更符合碳達峰碳中和的目標。從長遠看,個人碳賬戶還起到了培育作用。通過將碳減排行為和碳賬戶餘額價值量掛鉤的模式,引導個人參與碳權價值積累,從而為未來個人進入碳權交易領域打下認知基礎。

  不斷探索,新興平臺仍需完善

  作為新興事物,線上低碳平臺、個人碳賬戶存在諸多亮點,同時也有尚待完善之處。

  業內人士認為,線上低碳平臺在採取市場化機制運作的同時,應堅持公益性。中信銀行發佈的《2022低碳生活綠皮書》顯示,95%的受訪者認為應積極擁抱低碳生活;86%的受訪者會主動分享自己的低碳行動。但同時,受訪者表示,最在意的是平臺發展低碳的初心,而不是平臺把低碳作為實現商業利益的手段。用戶對低碳平臺最期待的3項功能分別是助力公益、清晰記錄低碳行為、與好友共同參與;而一些為追求平臺每日活躍度開展的活動、通過消費券引導平臺消費等內容,往往會引起用戶反感。

  另外,現有的線上居民低碳行為記錄,主要集中在綠色出行、綠色金融、舊物回收等領域,尚未形成系統的個人碳賬戶體系,難以全面捕捉用戶碳減排行為,各地的碳積分也沒有統一的測算標準。

  專家表示,碳排放因子計算過程非常複雜,比如個人消費中可能使用多家銀行的信用卡,而銀行之間消費數據並未連通。碳排放因子計算受限于用戶碳行為數據收集的完整性,數據不完整的碳賬戶餘額可能助長投機性消費,並未實際上起到減排引導的作用。相關部門應加強基礎數據平臺建設,統籌建立個人碳賬戶的標準化徵信體系,通過統一碳減排因子計算標準的模式,綜合評估個人碳減排行為,以期讓公眾更好體驗到低碳生活帶來的實惠和便利。

[責任編輯:孫海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