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糧食安全基礎進一步夯實
國家糧食安全基礎進一步夯實(權威發佈)
《全國高標準農田建設規劃(2021—2030年)》 近日印發。9月16日,在國新辦舉行的國務院政策例行吹風會上,農業農村部副部長張桃林表示,按照《規劃》,到2025年我國累計建成10.75億畝並改造提升1.05億畝高標準農田,到2030年累計建成12億畝並改造提升2.8億畝高標準農田,到2035年,全國高標準農田保有量和品質進一步提高。
——扛穩糧食安全責任,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穩步提升糧食産能。
張桃林表示,近年來,我國糧食連年豐收,糧食庫存充裕,但我國糧食仍處於而且將長期處於緊平衡狀態。隨著人口數量的增加,特別是消費結構、營養水準的提升,我國糧食需求還將保持剛性增長的態勢。因此,要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夯實糧食安全基礎。
經過多年建設,我國高標準農田建設成就斐然,截至2020年底,全國已完成8億畝高標準農田建設任務,有力地保障了糧食安全。但目前,我國耕地品質總體上仍然不高,中下等品質的耕地佔到70%左右。加上光溫、水土時空分配不均、利用不合理等問題,我國耕地抗災減災能力仍然不強。因此,大力加強高標準農田建設十分迫切。要確保耕地數量,不斷提升耕地品質以及耕地綜合産能。要大力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鞏固和提升糧食安全生産能力。
張桃林説,“十四五”時期乃至今後更長一段時期,迫切需要加快高標準農田建設步伐,深入實施“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進一步築牢國家糧食安全保障基礎。
——打造集中連片、旱澇保收、節水高效、穩産高産、生態友好的高標準農田。
張桃林介紹,《規劃》對高標準農田建設內容提出明確要求,通過田塊整治、土壤改良、灌排溝渠和田間道路配套等綜合措施,不斷改善農田基礎設施條件,集中力量打造集中連片、旱澇保收、節水高效、穩産高産、生態友好的高標準農田。高標準農田建成後,能顯著提高水土資源利用效率,增強糧食生産能力和防災抗災減災能力,建成後項目區糧食産能平均提高10%—20%,畝均節本增效500元。
《規劃》緊扣高品質發展主題,明確了高標準農田建設的田(田塊整治)、土(土壤改良)、水(灌溉與排水)、路(田間道路)、林(農田防護和生態環保)、電(農田輸配電)、技(科技服務)、管(管理利用)8個方面的建設內容,是集水、土、氣、生態條件于一體,統籌協調的系統工程。要求加快構建科學統一、層次分明、結構合理的高標準農田建設標準體系。同時,綜合考慮建設成本、物價波動、政府投入能力和多元籌資渠道等因素,逐步提高畝均投入水準,全國高標準農田建設畝均投資一般應逐步達到3000元左右。
——“一季畝均千斤,兩季畝均噸糧”,形成更高層次、更有效率、更可持續的國家糧食安全保障基礎。
與上一輪2011年—2020年的全國高標準農田建設總體規劃相比,此次《規劃》內容有什麼不同?張桃林介紹,《規劃》注重堅持問題導向、目標導向,具有3個突出特點。
更加突出産能保障。立足確保穀物基本自給、口糧絕對安全,以提升糧食産能為首要目標,優先在永久基本農田、“兩區”(即糧食生産功能區、重要農産品生産保護區)集中力量建設高標準農田,形成一批“一季畝均千斤、兩季畝均噸糧”的口糧田,進一步築牢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基礎,把飯碗牢牢端在自己的手中。
更加突出品質要求。堅持新增建設與改造提升並重、建設數量和建成品質並重、工程建設與建後管護並重,産能提升和綠色發展相協調,即“三並重一協調”,合理安排已建高標準農田改造提升,進一步提升糧食生産和重要農産品供給能力,形成更高層次、更有效率、更可持續的國家糧食安全保障基礎。
更加突出針對性和可操作性。針對不同區域糧食生産面臨的主要障礙因素,分類指導,將全國高標準農田建設分成東北區、黃淮海區、長江中下游區、東南區、西南區、西北區、青藏區等7個區域,因地制宜提出各分區建設重點和分省建設目標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