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科學方法論

2020-07-23 09:20:00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字號

  核心閱讀

  從戰略高度認識與謀劃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彰顯了高瞻遠矚的戰略思維。建成高標準、全覆蓋的小康社會,統籌推進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是辯證思維的具體運用。打贏三大攻堅戰,體現了抓住關鍵、重點突破的工作思路。

  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我們黨向人民、向歷史作出的莊嚴承諾。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從戰略高度統籌推進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堅決打贏決勝全面小康三大攻堅戰,形成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科學方法論。這一科學方法論是馬克思主義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的集中體現,為決勝全面小康提供了思想指引和實踐指南。

  從戰略高度認識與謀劃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關鍵一步。習近平總書記將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擺到戰略目標高度來認識,置於戰略佈局中來謀劃,彰顯了馬克思主義政治家、思想家、戰略家高瞻遠矚的戰略思維。

  黨的十五大首次提出“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黨的十六大、黨的十七大將全面建設小康社會作為第一個百年奮鬥目標提了出來。黨的十八大綜觀國際國內大勢,提出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由“建設”到“建成”,一字之差,賦予全面小康更高的標準、更豐富的內涵。實現這一目標,國家發展和人民生活水準將邁上一個新臺階,併為實現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奠定堅實基礎,具有重要戰略意義。“十三五”時期與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奮鬥目標的時間節點高度契合,“十三五”規劃聚焦這一目標來制定和實施,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提供了依託和支撐。

  為確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如期實現,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從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全局出發,提出並形成了“四個全面”戰略佈局。其中,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戰略目標,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國、全面從嚴治黨是戰略舉措,服務於戰略目標、確保戰略目標的實現。通過全面深化改革,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破除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制度瓶頸,不斷激發社會活力,解放和發展生産力。全面依法治國,堅持依法治國、依法執政、依法行政共同推進,堅持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一體建設,實現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確保國家生活和社會生活有序運作,實現社會和諧穩定。全面深化改革和全面依法治國,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提供發展動力和法治保障。全面從嚴治黨,把黨建設得更加堅強有力,特別是解決妨礙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幹部作風問題,如脫貧攻堅中的形式主義、官僚主義、弄虛作假、急躁厭戰情緒和消極腐敗現象,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提供政治保障。

  當今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國際國內環境發生深刻複雜變化,各種風險挑戰明顯增多,但經濟全球化的大勢沒有變,我們仍處在重要戰略機遇期的判斷沒有變,這是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的有利條件。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帶來前所未有的衝擊,但我國經濟穩中向好、長期向好的基本趨勢沒有改變。從要素支撐看,産業基礎比較好,配套能力比較強,勞動力比較充裕,人力資本不斷積累,這些都能夠有效支撐我國經濟中長期增長。應對疫情催生的許多新産業新業態快速發展,為加快科技發展、推動産業優化升級帶來新機遇。全面把握戰略機遇期內涵和條件的變化,才能應對挑戰,贏得主動、贏得優勢,確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的實現。

  堅持統籌兼顧,確保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統籌兼顧是中國共産黨的一個科學方法論。它的哲學內涵就是馬克思主義辯證法。”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建成高標準的小康社會、覆蓋全面的小康社會,需要增強辯證思維,堅持統籌兼顧。統籌推進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是確保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新要求,是辯證思維的具體運用。

  進入新時代,黨中央順應經濟社會發展新要求和廣大人民群眾新期待,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新的目標要求,賦予“小康”更高標準。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意味著經濟高品質發展、人民生活水準和品質普遍提高、國民素質和社會文明程度顯著提高、生態環境品質總體改善、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在努力建設高標準的小康社會的同時,我們也要深刻認識到,對於全面小康要辯證、全面地看待。由於我國幅員遼闊,各地發展差距較大,生産力發展水準多層次,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不可能是同一水準小康。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既要堅持一定標準,又要防止好高騖遠,脫離國情和實際盲目提高標準。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強調的不僅是“小康”,更為重要的是“全面”。“小康”是發展水準的要求,“全面”是發展平衡性、協調性、可持續性的要求。全面小康覆蓋的領域全面,是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全面發展的小康社會。其中,經濟發展是基礎,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必須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通過經濟發展帶動整個社會進步。全面小康覆蓋的人口全面,是惠及全體人民的小康,特別是讓農村和貧困地區人民一道邁入小康,共用發展成果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內在要求。全面小康覆蓋的區域全面,是城鄉區域共同的小康。沒有農村的全面小康和欠發達地區的全面小康,就沒有全國的全面小康。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要求統籌城鄉區域發展,逐步縮小城鄉區域發展差距,促進城鄉區域共同繁榮。

  新冠肺炎疫情對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的實現造成較大影響,努力把損失降到最低,確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的實現,要求在常態化疫情防控條件下,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堅定實施擴大內需戰略,堅持以改革開放為動力推動經濟高品質發展。全面推進復工復産達産,暢通産業迴圈、市場迴圈、經濟社會迴圈,加快推進投資項目建設,形成供需良性互動,恢復正常經濟社會秩序。加快5G、物聯網、人工智慧、工業網際網路等新型基礎設施建設,培育壯大新的增長點增長極,著力解決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維護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大局。

  堅持抓住關鍵、重點突破,打贏決勝全面小康三大攻堅戰

  經濟社會發展的短板是制約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主要因素。黨的十九大提出堅決打好防範化解重大風險、精準脫貧、污染防治的攻堅戰。打贏三大攻堅戰,努力補短板、強弱項,確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體現了抓住關鍵、重點突破的工作思路。

  堅持底線思維,完善風險防控機制,建立健全風險研判機制、決策風險評估機制、風險防控協同機制、風險防控責任機制,著力防範化解重大風險,才能確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既要高度警惕‘黑天鵝’事件,也要防範‘灰犀牛’事件;既要有防範風險的先手,也要有應對和化解風險挑戰的高招;既要打好防範和抵禦風險的有準備之戰,也要打好化險為夷、轉危為機的戰略主動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面臨的風險,既包括國內的經濟、政治、意識形態、社會、自然風險等,又包括國際的經濟、政治、軍事、重大傳染病風險等。各種風險不是孤立出現的,很可能相互交織疊加,形成風險綜合體。如果發生重大風險又應對不力,國家安全就可能面臨威脅,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進程就可能被迫中斷。抗擊新冠肺炎疫情鬥爭,既從一個方面體現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面臨的風險和挑戰,也使我國應對重大風險的能力經受了考驗、得到了提升。

  農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標誌性指標。沒有農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就沒有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習近平總書記一再強調,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關鍵看貧困老鄉能不能脫貧。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實施精準扶貧、精準脫貧,把提高脫貧品質放在首位,做到扶持對象精準、項目安排精準、資金使用精準、措施到戶精準、因村派人精準、脫貧成效精準。同時,按照貧困地區和貧困人口的具體情況,實施“五個一批”工程,即發展生産脫貧一批,易地搬遷脫貧一批,生態補償脫貧一批,發展教育脫貧一批,社會保障兜底一批。到2019年年底,全國農村貧困人口降至551萬人。確保如期全面完成脫貧攻堅任務,是確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關鍵。黨中央要求加大脫貧攻堅力度,復工復産中優先使用貧困地區勞動力,以利於脫貧攻堅目標任務的完成。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發展取得巨大成就。同時,在發展過程中也積累了一些生態環境問題,特別是一些地區大氣、水、土壤污染嚴重,成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突出短板。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不能一邊宣佈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一邊生態環境品質仍然很差,這樣人民不會認可,也經不起歷史檢驗。”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把生態文明建設作為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佈局和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佈局的重要內容,開展一系列根本性、開創性、長遠性工作,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為實現生態環境保護水準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相適應,黨中央要求摒棄“先污染、後治理”的老路、摒棄損害甚至破壞生態環境的增長模式,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堅持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堅持節約優先、保護優先、自然恢復為主的方針,堅定走生産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以改善生態環境品質為核心,打贏藍天、碧水、凈土保衛戰,統籌開展全國生態保護與修復,就能讓良好生態環境成為人民幸福生活的增長點、成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支撐點。

  (作者為廣西師範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特聘教授、教育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員)

  《 人民日報 》( 2020年07月23日 09 版)

[責任編輯:楊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