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今社會文化結構的穩定性已經成為影響社會穩定程度的重要因素。中華文明的産生和發展本身就是多元文化碰撞交融的結果。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與創新過程中,應當特別注重不斷增進不同民族、不同宗教和不同地域文化之間的文化共識,加強不同文化身份的群體對中華文化的文化認同,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築牢文化根基。通過什麼樣的戰略設計來推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創新?特提出如下三點建議:
以文化反哺推動源頭保護。構成中華文化的多樣性文化發源自不同的原生文化點,這些原生屬性的文化點在現代化進程中受到了最直接的衝擊。特別是隨著我國經濟發展和城市化進程加速,這些原生文化點受到輻射地域和傳承人口雙下降的影響,正在加速萎縮,從而影響著中華文明體系的穩定程度。因此,多樣性文化的源頭保護已經成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與創新的先決條件。
保護不是封閉,而是要為原生文化點注入新的活力。能夠實現這種源頭保護作用的最優選擇便是由同源現代文化對其進行文化反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作為發源自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又融合了科學社會主義現代性的先進文化,是推動多樣性文化源頭保護的主要動力。特別是在推動地域文化的現代化發展過程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反哺作用尤為明顯。因此,要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推動地域文化的現代化發展,從現實生活中提煉地域文化裏特有的人文精神,通過文化內容的創作帶動文化載體的傳承。
除了進行文化內容的反哺,還要注重推動文化載體的發展。很多原生文化載體的保護性開發項目無法在短期內顯示出對市場的吸引力。因此,地方政府和文化管理部門要從機構建設、人員編制、創作經費、交流平臺、市場渠道等多個角度進行制度和資金的支援。此外,還應抓住脫貧攻堅和新型城鎮化建設的機遇,通過文化扶貧和城鎮文化建設加強對原生文化載體的扶持力度,給予原生文化載體發揮作用的平臺和渠道,徹底盤活源頭資源,最終實現原生文化資源的迴圈發展。
以文化融合促進有機銜接。中華傳統文化的形成是多樣性文化共同作用的結果,而中華文明之所以成為四大文明古國中唯一延存至今的“活文明”,其中很重要的一點就是處理好了“一致性”與“多樣性”的關係。即便是在文化交流尚不便利的漢唐,中華文明體系就通過和親、絲綢之路貿易等方式實現了多樣性文化的融合,創造了中華文明歷史的一座高峰。當構成文明的文化結構中存在非同源亞文化時,就特別要注重文化融合,強化內部銜接。
文化的融合,並不是要以特定的文化取代各民族文化,而是要通過更為廣泛的文化傳播和文化交流,增強不同民族之間的相互理解,阻止文化斷層線的延長。在民族文化融合過程中,要通過建立文化交流聯繫機制,推動少數民族文化的內容建設和載體發展,增強各族群眾對民族文化的直觀感受,為維護民族團結創造良好的文化環境。
以文化創新實現包容發展。文化創新是中華文化存在和發展的動力。縱觀中華文明的歷史,疆界的範圍變更、民族的融合演進、朝代的交換更替,都顯現出文化創新的推動力。建議從文化創新的整合作用入手,充分梳理不同地區的文化特點,一方面,創新文化的傳播方式,推動傳統文化內容的網路化,探索進行傳統文化載體的虛擬現實處理,提高文藝作品的表現力;另一方面,鼓勵各地對優秀傳統文化因素進行本地化改造,結合地域特徵進行有針對性的文藝作品創作,增強文藝作品的感召力。
文化創新是全民族生活方式的創新。為此,應當通過文化交流形成更具包容性的生活方式,進而促進對當代中華文化的高度認同。
(作者:楊林,單位:中央社會主義學院)
[責任編輯:李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