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深圳市金融辦牽頭髮起的《深圳私人財富調查問卷分析報告》(以下簡稱“報告”)近日出爐,該調查由國信證券博士後工作站和深圳社科院為主建立課題組,向深圳24家主要金融機構發放了400份問卷,包括6家銀行、8家證券公司、8家基金公司以及2家信託公司。“報告”顯示,60後、70後人群是深圳私人財富積累的主力,超過三成的深圳富人擁有境外資産。
60後70後是主力
50前和80後富人最少
調查顯示,深圳私人財富擁有者中,男性佔56.3%,女性佔43.7%,男性富人數字雖稍勝女性,但並非絕對優勢。從年齡階段看,1960-1970年間出生的人群佔比較高,為42.5%,其次是1970-1980年間出生的人群,佔32.2%,而1950-1960年間出生的人群佔比僅為11.5%,佔比最低的是1950年前出生和1980年後出生的人群,同為6.9%。
報告顯示,年收入200萬-600萬元的富人佔比最高,達28.7%,其次為年收入20萬-50萬元和50萬-100萬元的富人,同為18.4%。從“身家”來看,1千萬-5千萬元“身家”的深圳富人佔比最高,達41.5%,其次是“身家”100萬-1000萬元的富人,佔比達29.9%,“身家”1億元以上者只有3.4%。
創富手段“保守”
近半來自工資和分紅
從學歷看,深圳富人的學歷水準普遍較高,本科學歷佔比56.3%,其次是碩士學歷,佔比23%。另外,從富人的職業類型來看,企業主佔比最高,為36.8%;其次是高層經理人佔28.7%;一般職員佔18.4%;自營人士佔8%;合夥人佔5.7%;公務員或事業編制人群最低,僅有2.4%。
至於財富來源,調查顯示,深圳富人的創富手段較為“保守”。其中,主要來源於工資或企業分紅的佔比44.3%,來源於企業的佔比34.1%,房地産投資的佔19.3%,股市投資的佔15.9%,夫妻共有財産佔11.4%,其他方面僅佔4.5%,財産繼承只有2.3%,自由職業不足1.1%。
少數人重點向外
四至六成身家在境外
“報告”還對深圳富人的境外資産情況進行了“摸底”。調查顯示,32.3%的私人財富人士擁有境外資産,但境外資産在其總資産中的比例有所不同。在擁有境外資産的富人之中,絕大部分人境外資産佔總資産比例在20%以下,這部分人約51.4%;總資産中境外資産佔20%-40%之間的人群也相當可觀,佔37.2%;同時,還有11.4%的人群,其境外資産佔總資産比例高達40%-60%之間。
擁有境外資産的富人,其投資類型多種多樣:擁有股票的佔23%,投資房地産的有14.9%,還有9.2%的人擁有債券,6.9%的人擁有金融衍生品,5.7%的人擁有實業,其他類型的資産則僅1.1%。這些擁有境外私人財富的人群中,其資産主要分佈區域以香港為主,佔比23%,亞洲其他區域佔4.6%,北美和歐洲均佔3.4%,世界其他區域佔2.3%。
觀念已變
半數富人不玩收藏
與“富而收藏”的傳統觀念不同,現實中的深圳富人對收藏並未表現出太大興趣。
調查顯示,46%的富人對收藏沒有興趣,51.7%的人沒有任何收藏。對於奢侈品,24.1%的人感興趣,而收藏的比例為23%。由此可見,現階段而言,收藏品對大部分私人財富擁有者吸引力不大。從收藏品價值來看,64.7%的富人其收藏品價值低於100萬元,34.1%的私人收藏在100-1000萬元之間,而僅僅1.2%的私人收藏品價值在1000-5000萬元。“報告”由此認為,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深圳的收藏品市場相對而言還不夠發達。
專家點評
仍處於“創富”階段
國信證券博士後尚震宇分析,深圳富人群體具有三大特色:首先,女性在該群體中具有一定的財富能量;其次,60後和70後共同組成了私人財富人群的主力軍;最後,較高的學歷也是一大特色。
尚震宇説,富人的職業與財富來源情況,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深圳私人財富人群仍處於創富型的財富積累階段,年收入分佈相對比較均勻,個人資産規模呈現橄欖型,資産主要分佈在中國大陸和香港,擁有境外資産的私人財富人士,依然將絕大部分資産配置在境內,股票和房地産在境外資産中比較受青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