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共十八大召開之際,國際社會對中國經濟發展好評如潮,普遍認為中國經濟不僅自身前景樂觀,而且還將帶動亞洲經濟,並向世界傳遞信心。
新加坡國立大學李光耀公共政策學院副教授顧清揚在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表示,中國公佈的10月份出口以及工業、消費、投資數據顯示出比較向好的跡象,投資、消費、出口以及政府公共支出都出現增長趨勢,預計第四季度以及未來經濟將有比較好的表現。《紐約時報》10日報道也認為,中國的經濟增長具備了廣泛的基礎,出口、國內銷售以及投資都開始恢復。路透社10日的報道則稱,中國經濟正在進一步恢復快速增長的勢頭。一些經濟學家甚至認為,最新的數據顯示10月是中國經濟重新快速增長的拐點。路透社報道援引法國農業信貸銀行亞洲區經濟分析師達瑞茲 科瓦茨的分析認為,中國經濟不存在硬著陸風險,經濟形勢將在第四季度有所改善,明年上半年增速將到達9%左右。
彭博社10日也報道了中國10月出口增速超過預期,表示這是繼工業産出和零售數據超過預期後,中國經濟增速反彈的又一跡象。新加坡亞洲新聞臺網站、《華爾街日報》、《金融時報》紛紛報道中國10月出口增長加快,連續第二個月出口強勁,使得市場進一步增強了中國經濟正在恢復快速增長勢頭的信心。泰國《曼谷郵報》網站9日的報道分析認為,中國10月通脹率下降到近三年來新低,顯示中國政府有足夠的政策空間來保持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增勢。
總部位於巴黎的經合組織9日發佈了一份展望2060年全球遠期增長的報告。報告預測,全球經濟格局將在未來50年發生重大變化。新興市場國家繼續快速增長勢頭,在全球經濟中所佔比例日漸重要。報告稱,中國最早可于2016年取代美國,成為世界第一大經濟體。到2060年,中國和印度的經濟總量將會超過經合組織所有成員國總和。
報告指出,南北國家每人平均收入將在未來50年逐步縮小。到2060年,最貧困國家的每人平均收入將會增加4倍。中國和印度的每人平均收入將會增加7倍,分別達到發達國家每人平均收入水準的60%和25%。目前中國的每人平均收入為美國的16.6%,50年後這一數字將升至60%。
在全球市場受美國“財政懸崖”和歐洲債務困境沉重拖累之際,來自中國的“超出預期”的經濟回暖數據給亞洲市場人士帶來了信心。
《紐約時報》10日報道稱,中國9日公佈的經濟數據抵消了全球市場對美國“財政懸崖”和歐洲經濟困境的擔憂,中國大陸和香港、澳大利亞和韓國股市9日尾盤下跌趨緩。新加坡亞洲新聞臺網站9日則報道説,中國強勁的經濟增長數據抵消了市場對美國經濟擔憂的影響,新加坡海峽時報指數9日收盤基本持平。彭博社9日報道稱,受中國經濟數據超出預期的支撐,亞洲股市下跌幅度減小,澳大利亞元走強,大宗商品價格上升。中國經濟數據良好,提升了澳大利亞出口的前景。彭博社援引美銀美林大中華區首席經濟學家陸挺的分析稱,雖然對中國經濟仍持謹慎態度,但連續兩個月10%左右的強勁的出口增長,可能意味著真正的反彈。(本報曼谷 巴黎11月11日電 記者王慧 王芳方 李志偉 崔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