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購狂歡,傳統商業怎麼看

時間:2012-11-12 09:46   來源:京華時報

  本報漫畫謝瑤

  儘管“雙11”開戰前已有網友抖摟有圖有真相的“價簽戲法”,儘管有線上商家抱怨被迫打折是“溫柔的綁架”——我們還是被阿里巴巴披露的數據所震驚:一分鐘1000萬人涌入天貓,半小時交易額突破10億,兩小時交易額抵去年全天,8小時交易額突破50億……

  這些不斷刷新紀錄的數字,讓人艷羨的同時也促人思考。

  首先,經濟學意義上的促銷疲勞存在嗎?放眼今年的電商圈地戰,從618到815,不少專業人士大呼“連續不斷的電商價格戰已開始讓用戶麻木”,預言用戶對電商促銷的興趣已經大大下降,但是,今年天貓“雙11”的一個個數字顯然輕飄飄推翻了類似觀點。沒有疲軟的市場,只有疲軟的産品;沒有淡季的市場,只有淡季的思想。

  其次,在宏觀經濟形勢言必談“消費疲軟”的今天,那些涌向支付寶的海量人民幣令零售業分析師大跌眼鏡。其實,就像文化繁榮之於經濟危機一樣,零售業井噴對於下行探底的經濟也未必真就不可理喻。馬雲説,國內電商的發展是對傳統商業生態系統一次革命性的顛覆,是“獅子吃羊”的遊戲。這話有些玄乎,對消費者來説,模式或行銷其實都是浮雲,性價比才是判斷“挑逗”抑或“真情”的唯一標準。沒有大尺度的折扣,資源配備、支付穩定性、技術保障等“花活”玩得再好,遲早也會被現實歸謬。

  線上驚心動魄的價格真的對線下的價簽沒有絲毫觸動?説得驚悚一點,今日的過度淡定也許遲早以未來的門庭冷落埋單。如同紙質書對於電子書一樣,傳統零售業面對B2C或B2B的革新,起碼眼下還未必是誰死誰活的哈姆雷特式選擇。真正值得警惕的是,別等到徹底淪喪了主角的地位,才幽怨地來一句“死跑龍套”的自傷。2009年,淘寶“雙11”銷售過億;2010年,這個數字直達9.36億元;2011年,又刷新至52億元。在傳統零售業一片祥林嫂聲的“困難年”裏,奇跡連番上演,即便從概率上説,對於這樣的增長勢頭,不找出幾點規律實在也説不過去吧。當殘存的市場公信與品牌溢價漸次被時間一點一點消耗後,面對天貓的年度狂歡,真不知傳統商業到底怎麼看?□鄧海建(江蘇媒體人)

編輯:王君飛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