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中央政治局年中經濟工作會議確定“穩增長”後,時至今日,無論是從8月中央高層的調研考察,還是各部委以及地方已經或即將出臺的政策措施看,都可以發現,穩增長的大幕已經開啟,有關促進投資、消費和出口的舉措將相繼出臺落地,而這其中又透露出哪些經濟變數呢?
首先一馬當先的是投資。7月底到8月初,地方率先掀起了投資的熱潮,覆蓋東部沿海的寧波、南京,中部地區的湖北、長沙以及西部地區的貴州等地,有媒體統計,7月以來已公佈的地方投資計劃涉及金額已經達到約7萬億元。9月5日,國家發改委批復了全國多個城市的軌道交通建設規劃,總投資規模預計超過8000億在。對於這一輪萬億投資,資本市場也給予強烈的回應,7日滬指報收2127.76點,並以上漲3.7%創下8個月以來的最大漲幅,結束連跌態勢,足可見投資的帶動效應。
與此同時,8月24日至25日,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到廣東就當前經濟走勢特別是穩定外需、加快外貿轉型升級進行調研,強調指出要有針對性地採取措施推動出口穩定增長,為實現全年經濟社會發展目標提供良好條件。此後,有媒體透露,國家相關部門正在醞釀新一輪維穩外貿增長的政策,新政將涵蓋質檢、通關、信貸、保險等多個方面,個別行業的出口退稅率或將調高,新政最快有望在本月出臺。
而在擴內需方面,據了解,多部委已完成對消費相關領域密集摸底,預計年內將迎來促消費新政密集發佈期,其中信用消費將成為重點。值得注意的是,商務部近期也頻頻釋放內貿“十二五”規劃即將出臺的消息,旨在發揮內貿引導生産、擴大消費等方面的作用。
上述種種跡象表明,“三駕馬車”又將站在新一輪的起跑線,蓄勢待發力保經濟平穩較快發展。但這其中,“三駕馬車”的此番發力,較之以往會有著什麼不同,如何突破原有依賴政府主導投資、出口受外部影響波動大的傳統路徑,真正實現轉軌,為當前以及今後的經濟注入更多的增長動力和活力,或許更值得關注。
從投資來看,這輪投資的方向依然還是以基礎設施建設為主,但要著重體現投資的效率和資金來源上,激活民間投資勢在必行。目前,各部委已經出臺了“新36條”的實施細則,廣東、武漢、寧波等地也都出臺了地方版扶持政策,尤其體現在引導民資要進入壟斷領域方面。但這些鼓勵民間投資的措施,是緩解目前的燃眉之急,還是一種長效機制?能否真正實現落地執行?這些都仍有待觀察。
在外貿出口方面,我國經濟增長的外向型模式和粗放低成本競爭已經走到盡頭,外貿必須實現脫胎換骨的轉型。如何在逐步降低外貿依存度的同時,更好的優化出口結構以及提高産品的品質?對於出口企業遇到的諸如稅費、金融以及政府審批等方面的問題,如何從點到面的解決?體現出政策的針對性、持續性和預見性,而不僅僅是停留在當下及表面。
而從今年上半年的數據看,由於國際經濟復蘇緩慢、國內經濟連續下滑,投資和出口表現低迷,只有消費保持平穩態勢。而在內需拉動上,我們不僅需要不斷深挖國內市場的消費潛力,拓寬消費領域,更需要不斷完善我國醫療、教育、住房等領域的改革,讓人們敢於消費減輕後顧之憂,同時還要有能力消費,這表現在最低工資收入標準的提高以及如何推進收入分配的改革,以更為系統的方式去解決內需提振的問題。
對於當期的中國經濟形勢,穩增長是既是當務之急,也是長期任務。剛剛公佈的8月份各項經濟數據,不容樂觀。中央高層也曾多次提出要實現經濟由政策刺激到向內生自主增長的轉變,尤其強調擴大內需的重要性。但就目前而言,大規模拉動消費不現實,這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此次穩增長路徑的初顯,與其説是“三駕馬車”的並駕齊驅,不如説是一次重新轉軌調整的契機,應表現出短期目標和長期戰略的緊密結合,而不是簡單的此消彼長,如何讓轉軌順勢而為,這將考驗著決策層的智慧和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