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整我國工業發展思路迫在眉睫

時間:2012-08-27 15:40   來源:中國證券報

  第三次工業革命的概念並不新鮮,早在上個世紀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就已經由西方提出。但最近隨著英國《經濟學人》雜誌的專題討論,以及傑裏米裏夫金《第三次工業革命——新經濟模式如何改變世界》一書在中國的出版,第三次工業革命成了一個熱詞。

  實際上,對“第三次工業革命”這個概念,目前還沒有統一的界定。傑裏米裏夫金説“工業革命”必須包含“新能源技術的出現、新通訊技術的出現以及新能源和新通訊技術的融合” 三大要素,因此“第三次工業革命”就是新能源、新材料、網際網路、物聯網等不斷融合出來的數字化製造時代。英國 《經濟學人》雜誌則簡單地將“第三次工業革命”界定為“數字化革命”,關注點是數字化製造和新能源、新材料的應用,它將改變製造商品的方式,並改變世界的經濟格局,進而改變人類的生活方式。

  糾結“第三次工業革命”的概念本身,可能意義並不大。在上個世紀60年代末,西方學者發表對工業革命的觀點,提出了“第四次工業革命”的概念,認為始於18世紀70年代的英格蘭用煤冶煉鐵礦石和紡織工業機械化為第一次工業革命;始於19世紀40年代的蒸汽機、鐵路和酸性轉爐煉鋼為第二次工業革命;始於20世紀初的電力、化學製品和汽車的發展為第三次工業革命;即將開展以電子電腦、遺傳工程、光導纖維、鐳射和海洋開發等新技術為代表的第四次工業革命,並指出“工業革命的週期一般為50年,開始的15年是蕭條期,接著的20年為大量再投資期,其後10年為過渡建設期,結果導致下一個蕭條期的出現”。回過頭來看當時西方關於“第四次工業革命”的觀點,似乎並不那麼離譜。

  對“第三次工業革命”的認識,目前主要有三種態度,一種觀點認為所謂的“第三次工業革命”只是網際網路技術和新能源技術兩個概念的嫁接,它聽上去誘人,實際上是一種忽悠;第二種觀點認為目前還難以説新的工業革命已經開始了,但以“資訊和遠端通信”為標誌的第五次技術革命浪潮和以“奈米技術、新材料、新能源和生物電子”為標誌的第六次技術革命浪潮,是值得重視的;第三種觀點認為“第三次工業革命”已經初露曙光,中國錯過了第一次工業革命,錯過了第二次工業革命,千萬不能再錯過了第三次工業革命。

  其實,在資訊技術革命剛剛開始的上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日本成了名副其實的“世界工廠”,不僅在傳統製造業上取得對美國的全面勝利,甚至資本誇耀可以買下整個美國,但1968年成立的英特爾公司、1975年成立的微軟公司,一發力,一聯手,日本就不但不得不交出“世界工廠”的寶座,經濟還陷入了長期蕭條。

  如今,中國和當年日本的處境頗有點相似。中國成為美國最大的債主,中國的製造業超過美國,成為名副其實的“世界工廠”。然而,中國的勞動力、土地、資源和原材料等要素成本上升,不少製造業企業選擇外遷。例如,今年7月阿迪達斯宣佈將在今年晚些時候關閉在華唯一自有工廠的消息時,引起了強烈的輿論關注。

  與此同時,奧巴馬政府上臺後,用“再工業化”的概念取代了“後工業化”的概念,美國咬定數字化和新能源三年,成效已經初顯。據報道,已有近40%的美國企業準備把工廠從中國回遷到美國,歐盟也正制定相關政策準備迎接相關企業回流。企業回流並非簡單的搬遷,而是將運用新的生産技術,實現升級換代。

  當前,製造業與服務業的界線正變得模糊,個性化生産和自動化生産的未來工業生産方式越來越清晰,而這種生産方式下,勞動成本將變得越來越無足輕重。媒體曾經報道説,一台價格為499美元的第一代蘋果iPad 平板電腦只包含大約33美元的製造勞動成本,而其中在中國完成的最終組裝成本僅佔8美元。在今年3月蘋果的代工廠富士康展示的Iphone4S生産線,電路板都是通過列印機列印出來的,而工人做的主要是裝料。裝料能不能由機器來完成呢?答案是不言而明的。

  值得關注的是,深圳一家生産無線鍵盤和滑鼠的企業雷柏公司,引進了一批ABB公司的工業機器人,結果在過去三年的時間裏,産值增加了兩倍多,工人數量則從3000多人下降到1500多人。這也許是關於“第三次工業革命”最好的現實案例。

  歷史的教訓、現實的趨勢、當下的萌芽、中國工業的處境,都讓我們必須未雨綢繆,傳統的工業發展思路難以為繼,必須尋找新的出路。無論現在熱議的“第三次工業革命”最終會否成為真正公認的革命,無論傑裏米裏夫金提出的“第三次工業革命”模式是否真的靠譜,我們都沒有了猶豫的空間,必須信其有,並立刻採取對策。(郭文婧)

編輯:雍紫薇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