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年金”何以成不了養老的主角

時間:2012-07-02 13:38   來源:新京報

  因為基本已經率先拿走了一大塊奶酪,導致企業和個人很難有多餘“能量”,再去繳一份“補充”制度的保險費。

  6月30日,保監會副主席陳文輝在“2012陸家嘴論壇”上表示,“中國整個體系的發展不大平衡,比如補充養老中的企業年金、個人養老保險,替代率非常低,可以説是微乎其微。”同時有數據指出,在美國20多萬億美元養老金總資産中,政府養老金佔比12.5%,企業年金佔比64.0%,個人退休賬戶佔比23.5%,而到2010年底,中國的養老金總資産為2萬多億元人民幣,政府養老金佔比89.5%,企業年金10.5%,個人退休賬戶幾乎沒有。(7月1日新華網)

  顯然,這是一個基本事實。真正解決中國養老問題,一方面固然要填充如今缺口巨大的基本養老保險賬戶,但是,進一步完善“補充養老體系”則顯得尤為迫切。

  自上世紀90年代,為了刺激內部需求,讓居民生活沒有後顧之憂,中國開始逐步建立起基本養老、企業年金和個人養老為三大支柱的體系。

  雖然在養老保障體系建立之初就強調了“三大支柱”,但是相關政策卻嚴重滯後。到2004年,勞動和社會保障部才出臺了《企業年金試行辦法》。而從這些年執況來看,企業和員工建立企業年金賬戶的積極性並不高。因此,以政府強制實施的基本養老“一戶獨大”,而企業年金和個人養老發展嚴重滯後。

  其中,最核心的原因是基本養老保險繳費比例過高,讓企業和個人在完成基本養老保險制度的繳費之後,很難有多餘“能量”,再去繳一份“補充”制度的保險費。目前,各類企業按職工繳費工資總額的20%繳費,有的地方甚至高達25%,職工按個人繳費基數的8%繳費。

  如此高的繳費比例,早已超過美國一倍,突破了國際標準警戒線。只有特別優質的企業,才可能在基本養老保險之外去建立“補充”賬戶。2006年2月,第一批被獲准建立企業年金的三家央企是光大銀行、中國銀行和人保財險。

  為此,要想改變中國養老保障結構,增加企業年金和個人養老賬戶比例,就必須設法提高企業和個人建立“補充”賬戶的積極性。這就要求一方面逐步降低基本養老繳費比例,同時加快推進養老“雙軌制”並軌改革,確保養老的公平性;另一方面要為企業和個人減稅,以富餘的資金去充實“補充”賬戶。唯有“兩頭並進”,才能從根本上調動企業和個人積極性。

  整體看來,中國養老保險體系的總體方向應該是,降低基本養老保險佔比,加大企業年金髮展空間,最終形成多支柱、多層次、均勻受力的養老保障體系。只有這樣,當中國老齡化趨勢洶湧來襲的時候,我們才能淡定自若。

編輯:王君飛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