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春長:利率市場化改革須整體推進

時間:2012-06-29 13:03   來源:中國證券報

  如果説央行下調存貸款基準利率還在多數人的預期之內,那麼央行同時宣佈將貸款利率的下限擴至0.8倍、存款利率的上限擴至1.1倍,則出乎多數人的預料,此舉標誌著利率市場化改革邁出了試探性的一步。

  央行在此次利率調整政策中,允許存款利率上限突破基準利率,可謂意義重大。從理論上説,貸款利率的下調、存款利率的上限管制放鬆,將導致息差縮窄,不僅能夠降低企業融資成本,而且有利於推動銀行變得更加市場化,並深化金融在支援實體經濟發展中的作用。

  然而,筆者認為,如果不推動當前金融市場的結構改革,僅僅放開利率,恐怕難以達到緩解實體經濟尤其是中小企業融資難、融資貴的問題。只有通過結構改革逐漸使國有銀行行為市場化、國有企業行為市場化,放開利率才能起到應有的作用。

  利率市場化改革的迫切性

  從2005年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改革以來,我國銀行業在信貸大幅擴張的刺激下,出現“懸空式”發展現象。特別是2008年之後,雖然我國實體經濟由於要素成本上升、出口導向模式受阻呈現增速放緩趨勢,但我國銀行業卻保持盈利高速增長,銀行業與實體經濟的盈利能力形成明顯反差。

  工業企業是我國實體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將工業企業與銀行業近些年的盈利能力進行比較,有助於對此有更清晰的認識。2006年至2010年,銀行企業年均利潤增長率為31.12%,我國上市銀行的營業利潤率在2008年以後達到40%以上,2010年主要上市銀行營業利潤佔全部上市公司的近一半。與此同時,工業企業營業利潤率呈現明顯下降的態勢。2005年工業企業營業利潤率曾最高達到10.3%,2008年因受金融危機的影響僅為5.8%,之後略有上升,但基本在7.5%左右徘徊。工業企業營業利潤率僅為上市銀行營業利潤率的1/6,2011以來這一趨勢仍在繼續。

  過去的八年間,我國39個工業大類的工業企業利潤僅增長了3.8倍,上市銀行業凈利潤增長26.9倍。相比之下,銀行業利潤佔工業企業利潤的比重增加6倍。2003年銀行業的凈利潤僅為工業企業利潤的4%,2010年這一比例已經達到23%,2011年則為30%。根據銀監會統計數據,2011年前三季度,我國商業銀行累計實現利潤8173億元,每人平均利潤近40萬元。相比之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2011年前三個季度,每人平均凈利潤約為3萬元。

  保護性利差在給銀行體系帶來豐厚利潤的同時,卻增大了工業企業的運作成本。研究表明,工業企業息稅前利潤中的15.49%被財務費用侵蝕,以25%的企業所得稅計算,企業的利息和所得稅負擔已達息稅前利潤的40%,過高的利息成本侵蝕了企業的經營成果。

  可以説,這些年我國銀行業依託行業壟斷和利差政策賺取了大量利潤,也説明我國實體經濟和虛擬經濟的脫節日益嚴重,實體經濟的發展得不到有效的資金支援。推進利率市場化改革,為我國的實體經濟平穩發展提供有效的金融支援,成為當前經濟發展的迫切需要。

  改善銀行業市場競爭格局

  在推進利率市場化改革過程中,如果只是放開利率進行單兵突進,而不改善銀行業市場競爭、監管和治理機制的問題。那麼,在國有銀行的強勢面前,實體企業的融資難、融資貴問題恐怕難以改善。

  目前,市場集中度過高是我國銀行體系的典型現象。從表1中可以看出,包括工商銀行、農業銀行、中國銀行、建設銀行在內的四大國有銀行佔據16家上市銀行總資産的70.1%,總市值的73.3%,總收入的69.1%,凈利潤總額的73.7%。在四大國有商業銀行佔有絕大部分存款、貸款資源的情況下,即使放開利率,商業銀行的貸款結構仍然會傾向於以下企業:一是高利潤的壟斷行業,如2010年交通銀行對石油化工業和房地産業的貸款佔比分別為4.18%和6.39%;二是有政府信用擔保的行業,如2010年建設銀行的第一大客戶為鐵路運輸業,貸款額為211億元;三是大型企業,因為大型企業有足額抵押品,而銀行具有跨期替代功能,這些抵押品可以尋求最好的時機賣出。因此,即使在央行實行緊縮貨幣政策時,銀行對上述三類企業的貸款利率仍然下浮。

  僅僅放開利率,而不推動銀行市場競爭格局的改革。可以預料,對我國大型企業可能不會産生較大影響,但仍會對中小企業産生結構性的扭曲效應。一方面,在同樣的資金需求剛性條件下,大型企業的資金佔用必然要求銀行對中小企業的貸款以價補量。另一方面,由於中小銀行吸收存款的能力受到限制,在資金緊張的情況下,必然從貨幣市場拆入資金。這時國有銀行卻可以通過市場實力抬高價格,而這部分的資金成本也被轉嫁到中小銀行的中小型企業客戶身上。

  推進金融基礎設施建設

  利率是金融市場資金的價格。利率市場化是發揮市場配置資源作用的一個重要方面,反映了差異性、多樣性金融産品和服務的供求關係以及金融企業對風險的判斷和定價。因此,利率市場化絕不是“存款利率的浮動和減小利差”這些形式上的標誌。利率市場化不但是利率的放開過程,同時也是市場競爭的問題,即市場透明度、監管和治理機制日益完善的問題。只有在金融機構本身已經獨立自主經營、擁有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下,利率放開才可以達到利率市場化的目的。因此,應提供一種競爭機制,讓資金的供應者之間、需求者之間、資金的供求雙方均展開充分競爭,這樣才能實現利率的市場化。

  在當前我國銀行業市場集中度過高的情況下,關鍵要大力減少政府對要素的控制範圍和程度。在進一步推進利率市場化的同時,必須推進一系列金融基礎設施建設,包括降低金融機構的準入門檻、推進金融機構股權多元化,鼓勵、引導和規範民間資本進入金融服務領域等。只有切實打破壟斷,合理增加信貸供給方,創造有序、統一、公平的競爭環境,利率市場化改革才能達到資金供需平衡,使金融更好地服務於實體經濟的發展。(工信部賽迪研究院 工業經濟研究所 劉春長)

編輯:王君飛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