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視點:“門票依賴症”到底有沒有辦法可治?

時間:2012-05-08 09:05   來源:新華網

  剛剛過去的“五一”假期,一些景區漲聲一片,部分國家級文化遺産也無法“倖免”。“門票依賴症”到底有沒有辦法可治?5月4日-6日在上海舉行的第四屆中日韓文化部長會議上,三國官員、專家集中討論文化遺産保護路徑,“新華視點”記者對此進行了專訪。

  遺産保護:靠什麼來“養”?

  對遊客開放中的文化遺産究竟靠什麼來“養”?中日韓現狀各有不同。

  我國世界文化與自然遺産——黃山風景區日前向記者曬了“賬本”,逾七成門票收入用於世界遺産保護。也就是説,門票對當地的文化遺産保護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

  數據顯示,2011年,黃山門票收入約5.63億元,而保護性支出就達4.13億元,佔門票收入比例超過73.6%。當年各級政府計劃下撥的扶持資金達4136.35萬元,實到資金2036.35萬元,均用於景區保護上,顯然,靠政府撥款是杯水車薪。

  統計還發現,國內130家5A級景區(非淡季全票)中,近半數門票價格過百元。黃山、張家界、九寨溝等14個景區門票價格已高於200元。彌補保護資金缺口、利用價格杠桿限制客流等,是否就能成為文化遺産景區漲價的理由呢?日韓兩國部長的答案是“抬高票價”並非唯一辦法。

  日本文部科學大臣平野博文對“新華視點”記者説,日本現有12項世界文化遺産全部對外開放,只徵收最低限度的門票,並不是想把景區旅遊作為一種商業活動。“讓大家到這裡共同感受文化遺産魅力、進行國際交流才是最主要的目的。”

  來自上海涉外旅遊機構數據,日本民眾月均收入在三四十萬日元,相當於2萬-2.5萬元人民幣,而旅遊景區、景點的門票價格通常在1000日元(相當於人民幣70多元)以內。部分文化遺産通過預約登記的方法,調控人流。

  而在韓國,無論是世界文化遺産景區還是博物館,門票都很便宜。如佛國寺是3000韓元(1000韓元合7元人民幣),相當於人民幣21元。

  韓國文化體育觀光部長官崔光植説,韓國有10項世界文化遺産都對外開放,像昌德宮、景福宮夜間也開放,目的是讓更多人享受文化精髓,目前夜遊人氣很高。據他介紹,韓國對於文化遺産的保護費用,不單靠門票,而是主要通過多元化途徑解決,既有來自公共財政(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資助,又打開或擴展了來自基金會、地方團體或民間社團投入、資助與捐贈等。

  上海同濟大學教授、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研究中心主任阮儀三分析,彌補保護資金缺口和限制參觀人流等,不應成為景區門票漲價的理由,這背後是經濟利益作祟,把文化遺産當成了“搖錢樹”。

  一味加碼:門票不堪之重

  “把旅遊業培育成為國民經濟的戰略性支柱産業和人民群眾更加滿意的現代服務業。”是國務院2009年發佈的《關於加快發展旅遊業的意見》中明確提出的。然而,在一些地方,不少景區的門票收入成了地方增加GDP的“妙招”。

  阮儀三告訴記者,這幾年在一些江南古鎮調研了解到,不少古鎮的主要經濟來源是門票收入,而且政府不斷加碼,對古鎮的遊客數量每年提出增長要求,甚至家家開店、全民經商。

  阮儀三認為,合理的收費是可以的,但是基於文化遺産保護的旅遊産業發展不能一味加碼。這种經濟增長片面性的要求,形成景區門票價格相互攀升,景區商業同質化的競爭,旅遊品質嚴重下降。

  門票既“養”地方財政,也“養”管委會。此前有調查顯示,張家界武陵源核心景區在2005年漲價前的108元門票中,真正直接用於資源保護的費用只有區區8元,還有47元要支付“景區管理成本”,這意味著維持管理機構運作的代價竟然是資源保護費的近6倍。

  公共資源:“低門票”有多難?

  文化遺産資源是一種特殊的公共資源,它除了具有一般公共物品和公共資源的性質外,還具有文化價值,體現的是一個國家的文化和民族精神。專家指出,文化遺産景區門票價格過高,等於限制了人們接觸自然和文化等公共資源的權利。

  事實上,我國部分文化遺産已主動實施“零門票”,向公眾敞開大門。杭州西湖自2003年免費開放以來,該景區每年減少門票收入2530萬元,營造了當地良好的人文氛圍。江西省在旅遊淡季實施景區“零門票”也值得一提。免票活動期間,當地景區免票接待國內外遊客1261萬人次,同比增長82.06%,遊客受益的同時,景區的文教輻射功能自然帶動周邊産業增長。

  日韓文化官員介紹,兩國都十分重視設立文化遺産的研究機構,如在大學普遍設立歷史文化遺産保護專業。與文化遺産相關的博物館和民俗博物館,也實實在在成為歷史文化教育的場所。日、韓文化遺産管理體制,體現為一種政府主導與社會合作相協調的模式,其他相關的社會團體共同承擔對文化遺産保護責任和資金支援,兩國還特別注重開發有意義的旅遊紀念品等,以豐富旅遊文化。

  上海華東師範大學旅遊係教授樓嘉軍建議,要擺脫文化遺産景區“門票依賴症”,應對開放的文化遺産進行分類,將具有明顯公益性特徵的自然和文化遺産進行剝離。對於列入國家級或世界級的文化遺産,應採取多元化途徑增加投入,吸引社會資金的投入,延長旅遊産業鏈。(記者 王蔚 周蕊 孫麗萍 許曉青)

編輯:王君飛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