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春:關注經濟下行對財政可持續的影響

時間:2012-04-16 13:05   來源:中國經濟時報

  面對我國經濟由高速增長向中速回落的正常轉換,經濟下行必然會影響財政收支。我們必須加強財政可持續研究,通過多種手段,積極採取應對措施。

  近日,國家統計局公佈了我國2012年第一季度的經濟運作數據,我國國內生産總值(GDP)從去年一季度的同比增長9.7%,逐步放緩到四季度的8.9%。到了今年一季度又進一步回落到8.1%,低於之前市場普遍預計的8.4%的水準,創下近三年來最低增幅。同時,經濟環比僅增長1.8%,低於去年四季度2.0%的增速。受經濟下行累及,國家財政收入首季回落。財政部網站4月13日公佈,2012年前三個月,全國財政收入29976.25億元,同比增長14.7%,較去年同期的33.1%回落18.4個百分點。其中佔財政收入近九成的稅收收入為25857.81億元,同比增長僅為10.3%,與去年同期的32.4%相比回落了22.1個百分點。帶動財政收入增長的是非稅收入,增幅達53.3%。然而,與此相對應的是,第一季度財政支出增速依然很快,一季度全國財政累計支出24118.05億元,比去年同期增加6064.48億元,同比增長了33.6%。從這些數據中,不難看出,隨著我國經濟增速的放緩,財政收入受到了較大影響,財政收支矛盾將進一步凸顯。在擔憂中國經濟未來下行風險時,無疑又增加了人們對財政可持續的憂慮。我國會不會結束稅收快速增長時代?我國的結構性減稅政策還能否持續?這些都應認真加以研究並予以科學回答。

  經濟決定財政。在財政體制、稅制結構與經濟結構、經濟發展水準相適應的情況下,經濟的快速發展和經濟實力的大幅提高,必然會體現到財政收入的快速增長上來。近幾年,隨著我國經濟每年高達兩位數的增長,我國財政收入也邁上了新臺階。全國財政收入在2007年突破了5萬億元,2010年突破8萬億元,2011年又突破了10萬億元,即是典型例證。反之,經濟的下行,也必然影響到財政收支。一季度經濟增速的下降,就已經影響到財政收入增幅。從長遠角度看,當前我國經濟尚處於“調結構、轉方式”的自我主動調整期。偏收縮的宏觀政策調控肯定會造成經濟增速下滑,也必然會帶來財政收入的增速回落。基於這一現實,我們必須密切關注經濟增速放緩對財政可持續的影響,進行經濟增速下降影響財政收入的評估、測算,研究財政收入變化對財政支出的制約。

  稅收收入增長與經濟增長總體上應當是同步的,但在目前我國以流轉稅為主體的稅收制度安排中,經濟增長快時,稅收收入增速可能會超過經濟的增長速度。同樣,經濟運作一旦放緩,又會立刻影響到稅收,國家稅收收入也會迅速放緩。今年我國GDP增長目標定為7.5%,經濟增速主動放緩,經濟發展的重心放在轉變發展方式、調整經濟結構、實現經濟轉型上。在這樣的宏觀大背景下,可以預見,今後稅收增速可能還將繼續走低。

  近幾年,我國稅收收入快速增長,結構性減稅力度也不斷加大。包括全面取消農業稅、增值稅轉型、個人所得稅扣除額標準提高、企業所得稅調低、營業稅改徵增值稅等在內的一系列減稅政策相繼出臺,有利地支撐了國民經濟的轉型。

  然而,如今面對稅收收入下行壓力增大,財政支出力度不減的現實,減稅政策是否還能順利推進?解決財政收支矛盾,無非是從“減支、增稅、舉債”這三個方面來考慮。在稅收收入明顯回落的情況下,財政支出壓力自然會加大,可能有些項目難免放緩。然而,在大力支援民生、構建和諧社會的時代要求下,某些財政支出,特別是對科教文衛、保障性住房、節能環保等領域的支出力度又不能降低。因此,減少財政支出的政策,目前來看並不現實。不過可以通過創新財政支出方式,適當放開某些純公共物品和準公共物品領域,借鑒公私合作夥伴(PPP)等多種方式,大力吸引民間資本進入公共服務領域,積極發揮財政“四兩撥千斤”的帶動作用,從而最大限度地發揮財政支出的效益。從增加財政收入的角度來考慮,在經濟下行週期,增稅無疑是雪上加霜的舉措。然而,我們應進一步深化財稅改革,調整稅收結構,當前倡導的結構性減稅,其本身即是“有增有減”的稅收政策。比如營業稅改增值稅帶來了減稅,而徵收資源稅、房産稅卻帶來了增稅。哪些增,哪些減,則要依經濟發展變化和宏觀調控的需要來加以抉擇。當前情況下,可以適當考慮擴大這兩個稅種的徵收範圍,同時研究徵收遺産稅、碳稅等新稅種,用稅收手段來促進經濟轉型。另外,雖然地方融資平臺的問題不少,但對於一些地方財政實力雄厚的特大城市來説,規範地方融資平臺管理,擴大地方政府發債的試點和規模,無疑也是解決問題的有益嘗試。

  總之,面對我國經濟由高速增長向中速回落的正常轉換,經濟下行必然會影響財政收支。我們必須加強財政可持續研究,通過多種手段,積極採取應對措施,努力提升我國經濟可持續發展能力。(孟春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宏觀經濟研究部副部長)

編輯:王君飛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