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業企業“跳水”背後的因果關係

時間:2012-04-11 08:48   來源:中國經濟週刊

  近日國家統計局公佈的1-2月份全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的利潤情況,實現利潤6060億元,同比下降5.2%,儘管很難看,但比筆者的預期略好。筆者原來的估計是接近10%的下降。

  這樣的情況是偶然還是必然?有人一定會説,今年情況特殊,頭兩個月,春節元旦假期較長,企業開工較晚等等,但請不要再強調客觀理由了。

  春節、元旦年年有,去年同期同比增長30%以上,今年哪怕是有10%的增長,那也算是良性,但事實告訴我們,1-2月份,全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利潤的已經開始負增長,而且呈現“失速”狀態。

  我們最擔心的就是“失速”。所謂失速,就像現在企業利潤狀況所表達的那樣,緩慢回落之中,突然跳水。

  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情況?我們已經強調過多次:用緊縮貨幣的手段去應對成本推動型物價上漲,其結果必然是這樣。現在已經發生惡果,下一步是什麼情況——從通縮到滯脹。

  不錯,成本推動物價上漲必然伴隨通貨需求增加。但此時的通貨需求增加,是成本上漲,以及企業購進原材料所需貨幣(貸款)增加所致。也就是説,不是因為通貨增加而引發物價上漲,而是物價上漲引發通貨增加。

  中央銀行必須搞懂這個“因果關係”,否則,因為成本推動物價而收緊貨幣,那將是嚴重的錯誤,誤國誤民。

  為什麼這樣講?成本上升過程中,企業購進原材料貸款必然增加,這時央行説“不給貸款”,那企業必然減産或停産,生産規模達不到邊際效應,企業很快就會虧損。

  結果是:一方面,在減産或停産的作用下,市場供給減少,物價上漲;另一方面,企業減少投資,減少生産,壓縮了整個社會的經濟規模,GDP增長失速。這就是所謂的“滯脹”——經濟停滯,物價上漲。

  上世紀80年代,全球經濟曾經陷入“滯脹”。為什麼?因為,當時的物價上漲是由於兩次中東戰爭、石油禁運——成本推動所致。基於美元是國際石油市場唯一的計價和結算貨幣,所以,油價上漲使得各國美元需求大漲,也迫使美聯儲發行貨幣。但這時候,美國開始緊縮貨幣,把利息率提高到20%,進一步推高實體經濟成本。結果,經濟大幅下跌,物價居高不下——滯脹發生。最後,解決物價問題的真實因素是什麼?依我看是中東戰爭結束,石油恢復供應。但西方經濟學教科書卻説是因為“緊縮貨幣”,而且把它當成“成功治理通脹”的案例大講特講,這是騙人。

  現在,歷史正在重演。而面對成本推高的物價上漲,中國卻採取了“經典案例”所表達的方式。這將會産生十分可怕的結局。因為,當年金融投機勢力遠不及今天這樣強大,金融工具也遠不及今天這般豐富。如果,中國現在出現滯脹,那對我們將是一場災難——美國所發動的金融危機,將以中國經濟慘遭打劫而宣告結束。

  如果這樣,全體中國人都將難以接受。不要告訴我們,這是“經濟結構調整”所必須付出的代價,因為我們完全可以避免這樣的代價,而且如果政策對頭,完全有可能使中國的結構轉型進展得更加順利和強勁。

編輯:王君飛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