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西安4月6日電 (記者 齊湘輝 馮國)種種跡象表明,經過30多年的改革開放,中國的區域經濟發展已經初具規模,從當初的東部地區率先“領跑”到目前東、西部地區良性互動、競相發展,中國區域經濟已步入“群雄競逐”的“戰國時代”。
正在此間舉行的第十六屆中國東西部合作與投資貿易洽談會(簡稱“西洽會”)即以“擴大區域合作、促進科學發展”為主題,這個原本一般性的省際經濟技術合作平臺,已成長為東中西部合作互動長效機制的載體、對內對外開放和區域合作的平臺,吸引了來自67個國家和地區的3000多名海外客商參會。
著名區域經濟學家、陜西省社會科學院資深研究員張寶通説,西部大開發戰略實施以來,東西互動的中國區域經濟發展戰略,固然包括東部地區對西部地區的無償對口支援,但是更主要的是按照市場機制,以企業作為互動的主體來進行合作,以各自的比較優勢,共用社會分工的利益,讓各個區域經濟體共同實現多贏,優化了全國的生産力佈局。
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在今年的全國兩會上作政府工作報告時強調,要促進區域經濟協調發展。認真落實西部大開發新10年的政策措施,加大實施中部地區崛起戰略的力度,加快推進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振興,積極支援東部地區轉型發展、在更高層次上參與國際競爭與合作。他指出,要加強和完善跨區域合作機制,消除市場壁壘,促進要素流動,引導産業有序轉移,推動區域經濟良性互動、協調發展。
20世紀90年代末期起,中國陸續出臺了西部大開發、促進中部崛起和東北老工業基地振興等區域發展戰略。但中國地域範圍廣大、地理差別明顯,為了使這些戰略能夠更好地落到實處,産生更大的成效,近年來,中國政府先後批復了涉及珠江三角洲、長江三角洲、天津濱海新區、福建省海峽西岸經濟區、關中-天水經濟區、橫琴新區、安徽皖江城市帶、鄱陽湖生態經濟區等的10多部區域規劃文件。
在東部地區資金密集,投資門檻越來越高的背景下,起步略晚、市場廣闊的中西部地區意味著更高的利差和更多的機遇,吸引了越來越多的企業轉移項目。近年來,中西部地區以及二、三線城市的投資案例在逐步上升。其中傳統行業、能源化學、醫療健康、農林牧漁等中西部特色行業成為投資的熱點。
在本屆“西洽會”上,韓國-中國陜甘寧經濟合作洽談會吸引了眾人的眼球。就在本屆西洽會舉行前不久,韓國三星電子株式會社宣佈將投資300億美元在西安建設以研發生産世界先進水準快閃記憶體為主的半導體工廠,這是改革開放以來西部地區引進的最大規模外商投資高新技術産業項目。
西安高新區管委會主任趙紅專表示,三星項目最終花落西安,主要是看重西安密集的高校資源,以及豐富的電子資訊人才和企業。同時,國家對西部大開發的重視和政策支援,也是三星青睞西安的重要原因。
專家認為,中國經過30多年的改革開放,先發展起來的東部沿海地區面臨産業結構調整等問題。如今,在西部大開發戰略的總體佈局下,中西部地區憑藉其豐富的自然資源和勞動力成本優勢,今後將會成為新一波經濟發展浪潮的重要戰場。
長期研究中國西部經濟的西北大學教授姚慧琴説,對於相對落後的中西部地區來説,雖然發展潛力巨大,但目前的經濟和社會發展更需要基於自身資源和綜合實力,踏實進取,使區域內部經濟和和社會保持協調發展態勢,各項發展指標適度均衡,同時,善於抓住每一個發展的機遇,並通過合作、交流創造一些自我發展機會,逐步實現自身經濟地位和競爭力的提升。
為進一步加強東部發達地區對西部的支援與合作,從上屆“西洽會”開始,實行由東部、西部各一省份擔任執行主席單位的雙執行主席體制。本屆“西洽會”執行主席單位由山東省人民政府和寧夏回族自治區人民政府擔任。
在“西洽會”首日舉行的“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和黃河三角洲高效生態經濟區投資環境説明暨項目推介會”上,現場簽約的15個重大項目金額達154億元,涉及高效生態農業、新材料、高端裝備製造業、新能源、現代服務業等高新技術産業。簽約項目東西合作特色鮮明,其中山東在西部地區投資的項目8個、西部地區企業在山東投資的項目7個。
山東省發改委副主任宋軍繼説,西部大開發為西部各省份和山東省深化合作、擴大交流提供了重大歷史機遇,有利於發揮各自比較優勢,促進區域間生産要素合理流動和産業有序轉移,形成協調互動發展的區域經濟新格局。
面對中國區域經濟呈現出的互利與互動競爭格局,有區域經濟研究專家預測,如果國家區域經濟的競爭力戰略獲得成功,最終將形成-個“南北比翼、東西互動、適度均衡”的“人”字形戰略佈局。屆時,區域經濟的綜合競爭實力將上一個大臺階,區域經濟的競爭力戰略將在一個新的戰略框架下取得新的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