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2月份CPI指數的出臺,有關央行是否會再一次調整存款準備金率的猜測在市場又熱鬧了起來。昨天央行于兩會會場舉行的“貨幣政策及金融改革”記者招待會上,央行行長周小川提出,目前存款準備金率下調的空間可以非常大,但不能隨意上下調整。周小川的這個提法表明,經過這幾年貨幣政策使用的探索,央行已經對存準率這個貨幣政策工具的使用有了新的認識。
在最近幾年的宏觀經濟調控中,存準率這個工具可以説是央行用得最為頻繁的,僅在去年以來的一年多時間裏,就已經5次上調、2次下調存準率,如果再前推數年,就可以看到更多的這方面的記錄。央行之所以頻繁使用這個工具,這與最近幾年我國經濟形勢的複雜變化有很大關係,央行希望用這個工具來準確地干預經濟,使市場的流動性能夠與經濟運作的實際需求相吻合。
用存準率這個工具來調節市場流動性,之所以很難如願,這是因為這種由央行主導的調整歸根結底還是計劃管理的一種手段,但計劃一定是難以跟上市場的。作為央行,它雖然有權通過上下調整存準率來收緊或者放鬆商業銀行可供信貸的資金,但它自己並不直接面對信貸,銀行信貸是商業銀行的一種市場化行為,而商業銀行作為一個商業機構,在決策信貸投向時,總會有自己的商業考量。比如,最近半年來,央行又開始下調存準率,期望中小企業能夠得到銀行信貸支援以解燃眉之急。但是,從央行剛剛公佈的2月份信貸數據來看,那些嗷嗷待哺的中小企業並未能得到多少信貸支援。道理很簡單,相比于當下的國有企業,中小企業並不是優質的信貸投放對象,銀行不能不考慮放貸時可能存在的市場風險。
存款準備金本是商業銀行為了應對存兌風險而設立的一種制度,它被用來作為調節市場流動性的政策工具,也是無可厚非的,但像近幾年我國這樣頻繁調整存準率,一方面既沒有達到預期目的,另一方面也産生了一些消極後果,比如過高的存準率使大量銀行頭寸鎖定於央行,商業銀行的利益受損。
針對這種情況,央行應該致力於建立更穩妥的、更符合市場化方向的調控手段,以維護市場的穩定。(周俊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