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菜遭遇低價滯 緩解“菜賤傷農”需政府助力

時間:2011-12-23 10:35   來源:新華網

  大白菜收穫季節雖已接近尾聲,但山東部分地區大白菜仍遭遇“低價滯銷”,白菜價格在低位徘徊,菜農們叫苦不迭。專家認為,“菜賤傷農”時有發生的現象,折射出當前我國農産品市場的脆弱性,建議通過完善農業資訊發佈機制,引導農民進行合作化生産,搭建産銷對接平臺等措施,幫助菜農及早走出困境。

  大白菜賣不出“白菜價” 豐收卻不“增收”

  記者近日在濟南市歷城區唐王鎮司家村採訪時發現,大白菜集中收穫季節雖已過去,但這個村還有部分白菜“長”在地裏,很多都已經凍成了白疙瘩;部分已收穫的白菜堆放在地頭,遠遠望去,白花花的一片。唐王鎮素有“大白菜之鄉”之稱,這裡的農民90%都以種植蔬菜為生。

  村民李光蘭家今年種了3畝白菜,如今白菜都堆在地裏,已經爛了一半。

  菜農韓士禎給記者算了一筆成本利潤賬:“一畝地的投入包括種子錢、化肥錢、澆地錢、電錢等加起來差不多得1500元,而一畝地一般能收穫8000斤白菜。總體算下來,一斤白菜要是賣不到兩毛錢的價格,就基本不賺錢了。”

  “去年白菜價格基本上在四毛錢左右,還能賺一些錢,像今年這樣賣到一毛錢,就完全賠錢了。我們這裡因為在濟南周邊,還能賣到一毛錢,據説在聊城白菜都已經賣到3分錢一斤了,你説還怎麼賺錢?基本上是賣一棵賠一棵。”韓士禎心痛地説。

  記者了解到,由於生長期內“風調雨順”,白菜大豐收,但由於賣不出去,菜農今年“豐收”但不“增收”已成定局。

  農産品價格暴漲暴跌為哪般?

  記者了解到,大白菜遭遇“價低滯銷”實際上並非個例,近年來“菜賤傷農”的類似事件時有發生。以今年為例,先有內蒙古馬鈴薯滯銷,又有姜價急下,如今又輪到大白菜降價,菜價急速“跳水”……

  韓士禎告訴記者,今年大白菜價格之所以一路下跌,一個主要原因是受去年白菜價格走高影響,嘗到甜頭的菜農紛紛跟風擴大白菜種植面積,因此造成白菜産量增加,價格下跌。

  專家認為,農産品價格暴漲暴跌,農民屢屢“受傷”,從一定程度上也折射出我國農産品市場的脆弱性。一方面歸因于農民資訊觀念不強,對市場資訊的掌握不充分;另一方面則與産銷對接機制不完善,農民生産分散有一定關係。

  山東省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所長張衛國認為,由於缺乏全國性的種植面積和價格分析預測等資訊,在農産品的源頭即種植戶層面,往往只是根據上一年的價格來安排下一年的種植計劃。這種生産計劃的無序性和盲目性,已經成為影響農産品市場供需平衡的重要原因。

  記者在採訪中也了解到,菜農在種菜過程中的種不種、種多少,基本上是固守過去的種植傳統,對市場資訊了解很少,也欠缺對市場行情的把握和分析能力。菜農韓作利告訴記者:“我們村歷史上一直有種大白菜的習慣,自承包到戶後年年種白菜。我們不知道下一年種什麼賺錢,為了保險起見,只能按照老路子一直種下去。”

  另外,也有專家認為,農戶的“小生産”與現代經濟的“大市場”之間缺少有效的産銷對接,農民生産組織化程度也是造成農産品屢屢滯銷的重要原因。“目前菜農的生産組織化程度太低,大多是一家一戶地分散生産,無法形成規模。這樣,就導致菜農很難及時關注市場變化,擺脫不了‘一家一戶闖市場’或‘跟風生産’的生産方式,産量稍有增長就出現大面積壓價滯銷問題。”中投顧問食品行業研究員周思然説。

  緩解“菜賤傷農” 還需政府助力

  許多業內人士認為,緩解“菜賤傷農”,破解農産品暴漲暴跌的週期性規律,政府可以發揮更大作用,建議政府通過建立完善的農業資訊發佈機制,引導農民進行合作化經營,打造農超對接等措施,幫助菜農早日走出困境。

  張衛國建議,政府應該承擔起更多公共服務職能,儘快建立起完善的農業生産數據發佈體系,為農戶來年種植提供有效的指導,幫助他們把握市場的動向,並及時讓消費者了解當年市場行情,加強農戶對資訊的辨識和分析能力。

  周思然則認為,提高組織能力、建立通暢的銷售渠道是未來解決農産品價格正常化的重要手段,建議政府通過引導農民發展專業合作社等組織化生産,完善産銷對接機制,使農戶與超市、社區、工廠、學校等建立暢通的産銷對接渠道,緩解“小生産”與“大市場”之間的矛盾。

  周思然説,農民合作化經營,不但能降低單個農民種植的風險,同時在種植時也可避開單一品種的大規模種植,避免再度出現滯銷困境。此外,農民合作化種植,還可能創造出一定的品牌以及知名度,更好地得到消費者的認同。但是,農民要想形成合作化經營的模式,單靠農民個人是不行的,農民自己大多抱有“搭便車”的想法,因此需要政府充分發揮自身職能,對農民進行積極引導。(記者 婁辰 寇瑞卿)

編輯:王君飛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