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糧食安全問題亟待破解

時間:2011-05-31 13:28   來源:半月談

  國際糧價飆升,誰是背後推手?

  目前來看,美國超寬鬆貨幣政策、國際農産品市場金融化、發展生物燃料爭奪糧食資源以及極端天氣事件影響全球糧食主産區收成等是主因。

  美國聯邦儲備委員會開動 “印鈔機”,客觀上造成美元貶值預期,推動以美元計價的國際農産品價格飆升。正如美國《商業內幕》網站所言,“糧食危機其實是美元危機”。

  過去多年來,國際農産品市場金融化趨勢日益明顯,導致國際糧價更易波動。金融市場投資者 “超前”和“恐慌”心理,放大了國際農産品價格的波動範圍。

  而歐美發達國家發展生物燃料推動國際糧價上漲,幾年前已被世行的一份內部報告所證實。此事2008年經英國《衛報》報道後,曾在全世界引起強烈反響。

  當前,仍有少數西方人士認為,“發展中國家需求增加導致國際糧價飆升”,但此類言論明顯缺乏事實基礎。至於“中國乾旱推動國際農産品價格上漲”只不過是發達國家金融市場投資者在炒作農産品期貨時找到的一個“蹩腳由頭”而已。

  令人揪心的是,在每一場危機背後往往都有人的悲劇, “糧食危機”更是如此。據世行統計,從2010年6月以來,國際糧價飆升在發展中國家導致多達4400萬人陷入貧困。

  需要特別指出的是,國際糧價飆升,對於富國和窮國的影響截然不同。在發達國家,食品開支僅佔居民總開支的很少一部分,糧價上漲對他們影響很小;而在一些貧窮國家,食品開支佔到居民總開支的一半以上,糧價上漲對他們傷害很深。

  如何破解糧價飛漲?

  日前,聯合國糧農組織高級官員及中國、法國、加拿大和一些非洲國家的政府、學界和企業界的代表在北京外交學院舉行了一個研討會,主題是世界糧食安全。與會者認為眼下世界糧食安全問題越來越令人焦慮,急需尋求有效的破解辦法。

  近年來,世界糧價漲漲不停,導致糧食進口國通脹步步走高。這個問題在一些糧食進口依存度高的國家造成的惡果更大,甚至社會穩定都面臨巨大威脅。世界糧食安全形勢不斷惡化,正在演變成一場危機。

  本輪世界糧價飛漲始於2006年下半年。2009年同2006年相比,世界糧價整體上漲了83%。到2010年,世界糧食市場上小麥、大豆、玉米和大米的價格比2009年又分別上升了137.5%、79.2%、34.6%和66.6%。並且,世界糧價上漲的趨勢短期內難以逆轉。

  確保糧食可持續安全,是一個複雜的系統工程,需要不斷完善農業糧食生産系統、貿易供給系統、社會需求系統、社會保障系統、人口經濟系統和環境生態系統等六大系統的協調統一。此外,還應轉變發展方式,優化資源配置,開拓“低投入,高産出;低消耗,高效率;低污染,高品質”的農業糧食發展模式,提高土地産出率。保障糧食安全,必須堅持走經濟、社會、環境相互協調發展與可持續發展道路,減輕和防止水源、土壤及海岸的污染,使之可持續利用。

  從全球層面看,破解世界糧食安全危機的難題還要依靠國際協調與合作。聯合國糧農組織理事會獨立主席顧問讓-雅克?蘇拉在會上説,除了各國應加大農業投入、增加糧食産出以外,還必須營造一個健康的國際農産品貿易秩序,創建一個糧價協調聯動的國際機制。聯合國糧農組織今年就著手推動解決這個問題。法國外交部官員莫裏斯?鮑狄世説,糧食不是普通商品,世貿組織對糧食應有例外規定。法國將利用今年擔任20國集團輪值主席的機會,把建立合理的農産品交易機制提到20國集團的議事日程上。筆者認為,多邊機構的計劃能否取得進展,還取決於各國的態度和努力。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每個國家都有義務承擔自己的責任,這樣做歸根到底利人利己。

  另外,增加世界糧食産量,非洲大有作為。非洲面積是中國的3倍,可耕地很多。去年中國産糧5.4億噸,非洲只有1.4億噸。專家認為,只要非洲生産的糧食達到中國的一半,滿足全球人口的糧食需求就完全不成問題。當然,這需要非洲國家營造有吸引力的農業投資環境,引進外力,共同開發。(田白飏/綜合人民日報 新華網 人民日報海外版 中國經濟週刊等相關報道)

編輯:馬迪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