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總裁人選引發了全球熱議。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新興經濟體在這一傳統上由歐洲掌握的人選問題上發出呼聲,反映了世界經濟新舊力量天平的變化,以及與之相伴的改革國際經濟治理體系的必然要求。
IMF前總裁多米尼克 斯特勞斯-卡恩因性醜聞去職後,法國財政部長克裏斯蒂娜 拉加德25日宣佈將競爭這一職位。IMF執行董事會內“金磚國家”代表發表聲明指出,遴選新任IMF總裁應當擯棄該人選必須來自歐洲國家的成見,在IMF管理層體現發展中國家的代表性對於提高該組織的合法性和有效性至關重要。
IMF總裁職位的重要性不言而喻。IMF負責國際資本流向的監督和與協調,與世界銀行、世界貿易組織一樣,是二戰後國際經濟治理的核心機構。國際金融危機爆發後,IMF在世界經濟協調中的地位空前提高,成為落實二十國集團共識的樞紐。按照卡恩的説法,IMF“處於中心”。
在新興經濟體和發展中國家看來,IMF在推動國際經濟治理體系更加公平、公正方面有著重要意義。在本次IMF總裁職位的競爭中,以“金磚國家”為代表的新興經濟體的呼聲引人關注,從側面反映了世界經濟格局正在發生變化。
首先,新興經濟體在全球經濟中的權重不斷上升。世界經濟的“多極化”趨勢有目共睹。世界銀行預計15年後國際貨幣體系不會再由單一貨幣主宰。IMF總裁特別顧問朱民不久前在一次研討會上説,全球經濟結構已經發生深刻變化,新興經濟體在全球經濟中的比重,以及對全球增長的貢獻度都達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並將繼續領先。
其次,新興經濟體在全球經濟事務中參與引導能力上升。當前,二十國集團正處於從應對國際金融危機的有效機制向促進國際經濟合作的主要平臺轉變,新興經濟體在全球金融監管改革、國際貨幣體系改革等重大經濟、金融事務中開始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第三,新興經濟體的責任意識上升。隨著經濟實力上升,新興經濟體在全球的責任意識也在提高,包括在世行和IMF等國際機構中的增資、對低收入國家的發展援助等方面,都表現出越來越強的責任意識。
然而同時也要看到,儘管新興經濟體已在經濟總量和貿易額等指標上佔據世界經濟舞臺的重要份額,但是在IMF所管理的金融領域,其金融産品、市場成熟度、市場規模、市場的深度和廣度上,與發達經濟體仍不可同日而語。此外,新興經濟體在合作機制建設上剛剛起步,難在短時間內形成合力,而歐洲多年經濟一體化進程使其在經濟決策上凝聚力強,這也是法國財長拉加德目前在IMF總裁的競爭中呼聲最高的重要原因。
更應看到,IMF的機構改革並不僅限于總裁人選。傳統上IMF總裁由歐洲人出任,第一副總裁由美國人出任。美國雖無總裁之職,但有主導者之實,因IMF重大決策要有85%以上的支援率,美國擁有的份額足以保證其一票否決權,而新興經濟體和發展中國家的代表性依然不足。這表明瞭進一步改革的方向。
變化的經濟格局必將推動國際經濟治理體系的變化。近年來,在IMF治理改革上,從份額與投票權轉移,到監督職能的變化,再到高管層人事調整,都已經呈現新面貌。但這種變化不會一蹴而就,而將是一個長期的博弈過程。(記者劉麗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