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鎮化率不是越高越好,新農村建設不能放鬆
規劃綱要提出,到“十二五”規劃期末,全國城鎮化率要提高到51.5%,比2010年提高4個百分點。陳錫文認為,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的發展要處理好兩個大關係,一是在推進城鎮化的過程中不能放鬆新農村建設,二是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要協調發展。
“應當糾正一個認識上的偏差,並不是不種地的人都要進城。”陳錫文説,“目前有大量進城的農民工沒有分享當地的公共服務。如果按政府提供完整的公共服務水準來衡量的話,仍有10到12個百分點統計在城鎮居民中的人口並沒有享受到真正的公共服務。”
陳錫文説,根據有關預測,到2030年中國人口可能達15億人左右,城鎮化率可能達70%左右,但仍有30%生活在農村,也就是4.5億人。如果不把農村建設好,小康社會、現代化都無法實現。
他還表示,僅靠發展大城市發展解決不了中國的現代化,只有走出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的路,才能讓十幾億人口生活得更好。
保障農民土地權利,完善土地經營流轉
在農村改革方面,規劃綱要提出,現有農村土地承包關係保持穩定並長久不變,完善土地承包經營權權能,依法保障農民對承包土地的佔有、使用、收益等權利。同時,在依法自願有償和加強服務基礎上完善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市場。
陳錫文説,土地制度是一個國家的基本制度。2008年召開的中共十七屆三中全會專題研究了農村改革發展問題,對農村土地制度改革做了明確部署,既強調繼續穩定現有的農村土地承包關係並長久不變,也提出對農村土地流轉加強管理和服務。
陳錫文表示,十七屆三中全會決定提出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可以進入有形的、統一的市場進行公開規範地流轉,但一些地方的幹部忽視了“經營性”這個界定,把農民自用的宅基地和鄉村的公益性土地通過復墾之後進行流轉。今後國家將出臺相關的法律法規、政策對這一問題進行規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