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五”期間中國綠色投資將達8萬億元人民幣

時間:2012-12-07 10:20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style type="text/css">

</style>
<p align="center"><img alt src="http://news.xinhuanet.com/fortune/2012-12/07/124060867_11n.jpg" /></p>
<p class="pictext" align="center"> <font face="楷體_GB2312"> 製圖:潘旭濤</font></p>
<p>  綠色投資助圓中國夢</p>
<p>  十八大報告突出生態文明,融經濟、政治、社會、文化、生態為一體,鑄造美麗中國。在這場深刻的經濟轉型和産業升級中,蘊含著巨大的投資空間和投資機會。據清華大學國情研究院院長胡鞍鋼教授估算,“十二五”期間,中國綠色投資將達到8萬億元人民幣。綠色投資蛋糕有多大?鉅額資金將如何為綠色發展輸送能量,成為生態文明從設想走向現實的關鍵?</p>
<p>  <strong>公共投資將起導向作用</strong></p>
<p>  何為綠色投資?國家發展改革委投資研究所原所長田江海認為,凡是用於發展迴圈經濟的投資都是綠色投資。</p>
<p>  胡鞍鋼則解釋説,綠色投資是指增加自然資本的投入。</p>
<p>  8萬億元是如何估算出來的?胡鞍鋼向本報表示,8萬億元主要是根據“十一五”期間綠色投資領域的實際投資額估算出的。“根據已經公佈的有關規劃,預計‘十二五’期間,中國水利的總投資大概要達到1.8萬億元,環境保護投資總額將超3.4萬億元,節能減排重點工程投資約2.37萬億元。”胡鞍鋼分析説。</p>
<p>  胡鞍鋼説:“目前對‘十二五’時期8萬億元綠色投資的估算還是保守的估計,僅包括政府主導的公共投資,還不包括社會資本,因為還沒有明確的統計口徑和統計體系來核算非公部門的綠色投資總額。”</p>
<p>  公共資本的鉅額投入會撬動大量社會資本投身綠色産業。《國家環境保護“十二五”規劃》提出,推動建立財政投入與銀行貸款、社會資金的組合使用模式。鼓勵符合條件的地方融資平臺公司以直接、間接的融資方式拓寬環境保護投融資渠道。鼓勵多渠道建立環保産業發展基金。引導各類創業投資企業、股權投資企業、社會捐贈資金和國際援助資金增加對環境保護領域的投入。</p>
<p>  <strong>綠色投資快速增長</strong></p>
<p>  事實上,社會資本已經漸漸將目光投向綠色産業。2010年,中國清潔技術投資高達544億美元,投資額較2009年增長了39%,成為此領域投資額全球第一的國家。投資諮詢機構研究表明,自2008年以來,風險投資和股權直接投資投向清潔技術的案例,呈現出快速增長的趨勢。自2010年以來,先後有6隻環保領域産業投資基金成立,資金規模達到158億元。</p>
<p>  中國政府對綠色産業的投資也引起了外資的關注。英國利茲大學國際商務中心主任彼得詹寧斯巴克利教授指出,外商在中國的投資熱點正轉向節能減排等領域。</p>
<p>  11月9日,商務部副部長李金早在“2012中國國際綠色創新技術産品展”上表示,中國政府將及時修訂外商投資産業指導目錄,將綠色産業、清潔生産和節能環保産業作為吸收外資的重點領域。</p>
<p>  <strong>三大領域將成投資重點</strong></p>
<p>  胡鞍鋼介紹説,綠色投資將主要投向生態建設、環境保護和節能減排領域。在生態建設方面,主要是增加自然資産,提高森林覆蓋率和林木蓄積量,興建大型水利設施,以減少沙漠化、鹽鹼化、石漠化,防治水土流失等。在環境保護方面,主要是環保基礎設施投資和環保科技研發投入,以促進對水、大氣、固體廢物污染的防治。在節能減排領域,核心投資領域是技術創新,以發展綠色建築、綠色材料、新能源汽車等。</p>
<p>  胡鞍鋼認為,這三大領域的發展意義深遠。發展林業等綠色産業,既能夠創造就業,又能增加農民收入,還能夠提高森林覆蓋率,增加碳匯能力。重點培育和發展新能源、可再生資源、新能源汽車、新材料、節能環保等新興戰略性産業,有利於節能減排,形成新的經濟增長點。加快淘汰高耗能、高污染、落後工藝的産品、企業、行業,有利於實現産業升級,推動經濟發展方式轉型。加快發展現代服務業,特別是那些資訊密集、知識密集、就業密集的服務業,有利於形成以現代服務業為主導的低碳化、綠色化的現代産業體系新格局。</p>
<p>  此外,田江海認為,綠色投資應包括對綠色産業、綠色技術和綠色園區三個層面的投資,而工業園區是發展綠色經濟的最好平臺。</p>
<p>  “綠色工業園區是依據迴圈經濟理念和工業生態學原理,研究和建立入園企業之間的連結關係,合理規劃園區內的資金流和能源流,整合園區各種要素,通過廢物交換、迴圈利用、清潔生産等手段,實現園區內物質、能量和資訊整合,建立工業園區産業代謝和共生關係,把上游企業産生的廢物轉化為下游企業的原料,達到園區的廢物零排放。”田江海解釋説。 (記者 潘旭濤 龐 晟 周勇兵)</p>
編輯:王君飛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