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高物價“無形之手”被縛 有利因素將逐步發酵

時間:2011-07-25 14:34   來源:證券日報

  中共中央政治局7月22日召開會議指出,今年以來價格調控總體有效,下半年要堅持把穩定物價總水準作為宏觀調控的首要任務。

  總體來看,經過上半年的密集調控,控制物價上漲的有利因素已經形成,並將在下半年逐漸發酵見效。

  首先,物價上漲貨幣條件的消除為下半年控物價提供了良好的貨幣環境。

  過於寬鬆的貨幣環境曾被認為是推高物價的“無形之手”。現在經過12次提準和5次加息後,這只“無形之手”已被縛住。

  2010年的六次上調存款準備金率和兩次加息可以看作是貨幣政策從應對金融危機由“適度寬鬆”走向“穩健”的過程。而今年以來的六次上調存款準備金率和三次加息則可以看作是貫徹穩健貨幣政策的具體手段,同時也是為了消除物價上漲的貨幣條件。

  發力於去年10月份的貨幣調控已經使物價上漲的貨幣條件發生了大的轉變。5月份、6月份M2增速分別回落到15.1%和15.9%,回落到年初確定的目標。流動性減少會對下半年的物價穩定發揮基礎性作用。

  儘管業界普遍預計,下半年貨幣政策工具的使用空間已不大,但加息之於抗通脹具有的“釜底抽薪”的作用仍不能小覷。

  然而,由於貨幣政策滯後效應的存在,各界認為其發生明顯作用的時點應在三季度的後半程。這是下半年控物價的政策保證,也為實現全年物價調控目標提供了良好的貨幣環境。

  其次,輸入型通脹對物價的影響將逐步減弱。

  輸入型通脹壓力是通過貿易順差實現的。有專家計算指出,就流動性機製造成的通貨膨脹壓力而言,貿易順差在其中所佔份額呈下降趨勢。近幾年的外匯儲備增量中,貿易順差所佔份額總體上趨向下降,2006-2010年間從72%降到了41%。

  最近的經濟數據也顯示,輸入型通脹壓力將在下半年減小。目前,PPI和工業品的購進價格環比指數已經出現兩個月的連續回落,它們向CPI傳導的因素正在減弱。

  國家發改委價格司副司長周望軍也樂觀地認為,國際市場大宗商品價格比4月份有明顯回落,這種影響通過傳導之後,在9月份以後對我們國家的輸入性影響會有所放緩。

  第三,下半年物價上漲的翹尾因素將逐步快速回落。

  物價的翹尾因素也稱滯後影響,是上一年商品價格上漲對下一年價格指數的影響部分。

  今年上半年居民消費價格指數中,來自去年的翹尾因素是3.3個百分點左右,隨著時間推移尤其是下半年,翹尾因素會逐漸減弱,下半年大概降低為1.7個百分點。比如6月份CPI上漲的6.4%裏面有3.7個百分點是翹尾因素影響,到7月份翹尾因素會降到3.3個百分點。8月份、9月份、10月份翹尾因素會逐月快速回落。剔除了翹尾因素,就現在的形勢分析判斷,下半年的物價形勢比上半年要樂觀。

  第四,價格波動的歷史週期也為物價可控提供了一個依據。

  據張望軍分析,本世紀以來我國經歷了三次價格上漲。第一次是2003年到2004年,第二次是2007年到2008年,這是第三次從去年開始。第一輪持續了27個月,第二輪持續了24個月,這一輪物價上漲到現在為止持續了24個月。所以根據價格波動的週期判斷,這輪物價上漲應該接近拐點。

  此外,夏糧繼續豐收、國內絕大多數工業品供過於求的格局沒有變化等,也是下半年控物價的直接有利因素。諸如未來將推出的促進中小企業進一步發展政策等,則是下半年控物價的間接有利因素。

編輯:馬迪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