價格不變重量"縮水" 食品隱性漲價愈演愈烈

時間:2008-07-14 11:15   來源:北京商報
  如今“漲價”成了使用頻率最高的詞,但超市內不少商品直觀上好像沒有上調價格。但若察看凈重量,細心的顧客會發現,商品的分量“縮水”了。商家表示,消費者對價格的敏感度遠遠高於重量,減量可以弱化漲價。

  精明的商家在産品減量上各有招數,或換新包裝,或原包裝留部分空余,甚至將大包的價格改換成小包的。通過這些小把戲,商品暗調價格後擺在貨架上,不顯山不露水,有的還方便了“促銷”。

  招數一:瘦身為拼“促銷”

  “很多顧客反映我們的酸奶容量不滿,但重量在杯身標注得很明顯啊,我們沒有欺騙消費者。”在沃爾瑪宣武門店,光明酸奶促銷員向記者解釋,現在市面上的杯裝酸奶大部分是100克/杯,但杯身還是之前每杯120克的包裝,所以細心的顧客會感覺酸奶少了。“現在很多品牌杯裝奶買8送2,如果還是原來的120克/杯,廠家根本沒辦法搞促銷,競爭不過對手。”該促銷員向記者坦言。

  記者注意到,現在廠家搞促銷,買8送2的連杯酸奶,9.5元可以買到總重1000克的酸奶,但如果仍按120克的包裝量銷售,雖然8杯的重量僅比10杯少40克,但給顧客的感覺卻是少送了“兩杯”,並沒有真正的優惠。

  在家樂福馬連道店,記者在整個酸奶貨架區,僅發現了兩款仍是120克裝的小杯酸奶。120克裝8連杯酸奶比100克裝8連杯酸奶要高出1元多,從單位價格算,雖然120克裝更實惠,但從顧客的選購情況來看,120克裝酸奶難敵小包裝的同類産品。

  商家很巧妙地利用了消費者對價格的敏感性,包裝雖然還是那個包裝,但有一部分杯子裝的是“空氣”,商品隱性漲價了。商家對此並不否認,“重量確實減少了,我們的産品上面已清楚標注重量了。”所以,提醒消費者,有贈品的不一定實際價格就降低了,只有比較單位價格才能看出被隱藏起來的漲價。

  招數二:同價不同量

  顧客楊小姐經常購買5.3元一袋的洽洽瓜子,可是最近買的一袋瓜子,分量比原來少了。昨日楊小姐在幹貨區對比後發現,原來自己購買的是260克裝的,而之前買的308克裝的洽洽瓜子已經調成了6.5元。

  其實,與楊小姐有同樣“發現”的顧客不在少數。任女士表示,平時喝的農夫果園果汁原來是600毫升/瓶,現在售價雖然仍是3.2元,但已改成了500毫升裝;原來每罐370克的銀鷺八寶粥也減少了10克,但價格還是3.6元。

  在長椿街某商場內的超市,由於商品標簽更換不“及時”,標簽上的商品規格正好“暴露”了現在商品同價不同量的現實。該超市貨架上的標簽標注,康師傅一款“蛋黃也酥酥”餅乾的重量為每袋85克,但商品包裝上的重量已改為80克,妙芙兩枚裝奶油蛋糕,標簽上的重量為104克,而現在出廠的該款蛋糕重量已縮為96克;統一鮮橙多、蜜桃多改成苗條型外包裝後,由每瓶500毫升“瘦身”成每瓶450毫升。

  堂堂正正地唱漲也好,同價不同量的暗箱漲價也罷,成本上漲已經波及到了各類商品。消費者在暗喜某款商品沒有上調價格時,卻不知不覺比之前多掏了腰包。

  招數三:“加贈”成“縮水”護身符

  在原包裝基礎上加贈一定數量的産品,外包裝會明顯比不加贈品的産品要臃腫,但是,現在很多帶“加贈”字樣的産品,其與原來的重量卻沒有區別。如果去掉所謂的加贈,很顯然,現在的商品重量變少了。

  一款“蘇打3+2”夾心餅乾,外包裝上印有“加贈25%”的字樣,其重量標注為“100克+25克”。但記者注意到,貨架旁同一品種的其他口味餅乾,都沒有“加贈字樣”,並且該品種系列餅乾的重量都是125克。“幾種不同口味的放在一起,如果不仔細看,我還以為這一種真的多贈了呢。”喜歡吃零食的蔡小姐向記者講道。

  商品重量沒變,但是多了“加贈”字樣的並非這一款商品。某知名品牌的一款500克裝全脂甜奶粉,標注加贈“25%”。該産品促銷員向記者解釋,這款促銷産品是庫存的,沒有漲價還加贈25%,現在廠家已經改了包裝,重量變成了400克。

  “加贈”成了一些商家縮小産品重量的前奏和護身符。

  廠家説法

  外包裝明示不算欺騙


  就商品分量悄然縮水的現象,記者連線某食品供應商,他對此予以承認,表示由於成本上漲,廠家不得不調整産品的價格,改換包裝是比較隱性的漲價手段。

  該供應商解釋,現在各類商品都漲價,消費者對價格非常敏感,為了保證銷量,廠家採取了暗減分量的做法。

  “如果不改少包裝量,也會改變産品的配比,權衡之下,還是選擇了保證品質。”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飲品供應商直言。“改換包裝以來,我們的産品銷量並沒有受到影響。”對於記者提到的市場反映情況,該供應商表示,“我並不認為這是欺騙消費者,産品的外包裝上都標注了重量,消費者可以辨別”。

  記者手記

  暗提價的信譽何在?


  散包裝類商品以斤或公斤標價,産品價格是跌是漲,從商品價簽上可以一目了然。但是,對於預包裝類商品,很多消費者習慣以瓶和盒等包裝容器為單位評判價格,殊不知,本來定量的預包裝商品,已經不是固定的分量了。

  “買六杯送一杯”、“每包多送20%”這樣的字眼在各賣場內聚斂了不少人氣,當下生活消費支出日益摸高,人們對價格的敏感度也隨之提高。如果讓消費者在每樣零食上多掏幾角錢可能會丟失客戶,但當你掏出同樣的錢卻少喝了兩口飲料、少吃了兩塊餅乾,你會有感覺嗎?

  高成本壓力下,讓商品維持原價有些不合情理,消費者在適應了明漲價後,還要提防暗提價的手腕,不然就要被表面的優惠迷惑。長久以往,商家的信譽何在?(吳文治)
編輯:胡珊珊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