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建築業幕後食利者付出代價
東北“靖宇至松江河線工程”這一總投資23億元的重要鐵路項目被層層轉包、違規分包給一家“冒牌”公司和幾個“完全不懂建橋”的包工頭,被媒體稱為“騙子承包,廚子施工”。所幸的是,媒體曝光後,該工程已停工。
有論者指出,鐵路工程于層層轉包之後,成為“豆腐渣工程”,這不是企業內部管理效率的問題,而是關涉人命的大事。管理效率的提升可以求助於自查和上級部門的整改,人命關天的事情則只能求助於司法。目前很多食利者還躲藏在已經曝光的“騙子”和“廚師”的身後,也唯賴司法的介入,才能得真相、儆來者。
很明顯,工程層層轉包、違法分包,真正用於工程建設的費用必定大為減少,為了獲得利潤,偷工減料便成不二的選擇。於是,工程品質與生産安全問題頻發,“豆腐渣工程”層出不窮。這背後隱藏的是不合理的利益驅動、體制弊端以及監管不力等深層次原因。“騙子承包,廚子施工”本身就説明瞭當前的建築領域混亂狀況已到了非治不可的程度。
要徹查整治,就必須讓問題單位、相關責任人付出代價。沒有切膚之痛,就喚不醒那些已經麻木的心靈。若那些“騙子”、“廚師”身後的食利者不為自己的貪婪、枉法付出代價,此類事件就一定會不斷上演。
用法治剷除建築業“潛規則”
據媒體報道,近年來工程建設領域腐敗呈現蔓延態勢,將行賄成本按一定比例納入工程預算成為一些建築企業的“明規則”,甚至發展到有行賄者與受賄者公然簽訂“協議”。同時,為了獲得工程項目,許多施工單位甚至將工程總造價的5%至10%作為行賄資金列入支出預算。
國有國法,行有行規。人生活在社會上,必須要遵守一定的社會規則,買賣物品要遵循市場規則,不能強買強賣;搞建築也要遵守建築規則,不能暗箱操作或層層轉包。正是有了這些規則,人民生活和社會建設才有了可靠保障。
然而,不知從何時起,“潛規則”在社會上大行其道。一個地級市財政局採購4台伺服器、68台臺式機、8台筆記型電腦,成交價57萬元,比市場價約高一倍。集中採購變成了“高價採購”。一些地方蓋大樓、建橋梁,招標、競標比的不是價格、品質而是“關係”。近幾年來,“潛規則”越來越為公眾所熟悉,建築有、考學有、就業有、看病有,幾乎滲透到了每個行業、每個領域。
讀懂了“潛規則”的真正含義,就不難理解,“豆腐渣工程”為何屢屢出現,不是把關人“看走了眼”,或一時糊塗“犯傻”。有意將大把大把的人民幣交給別人,是因為這其中一部分錢會“回流”到自己囊中的。正是由於“潛規則”可以讓一些人得到諸多好處且風險很小,故而才有人趨之若鶩、樂此不疲。
剷除“潛規則”,關鍵是要依據黨紀國法打斷利益鏈條,讓一些企圖通過“潛規則”獲得利益的人受到黨紀國法的嚴懲。同時,讓權力在陽光下運作,將規定的標準、條件、程式、結果全部公之於眾,讓與工程相關的各方接受社會監督,剷除“潛規則”賴以生存的土壤,阻止少數人從中牟利。在法制的陽光下,“潛規則”才會銷聲匿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