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合鋼價指數18年重回原點 鋼鐵業進入最困難時刻

時間:2012-09-06 14:29   來源:新華網

  新華網上海9月6日電(記者李榮)8月底,中鋼協鋼材綜合指數降至101.53點。而1994年此指數推出時是100點。市場人士驚呼:“18年,鋼價重回原點。”

  市場需求急劇下降,讓矛盾重重的鋼鐵業雪上加霜。除了有限的短時回穩外,從去年四季度起,國內鋼市基本處於下跌通道,遠大於一般的漲跌週期;鋼廠虧損面不斷擴大,銷售利潤率跌進負數;鋼貿商“重復質押”等信貸漏洞不斷暴露。

  這個困境是如何一步步形成的?各方都在反思。

  “非頂穿天花板不可”的發展邏輯

  中鋼協副會長李新創的一句話,讓人印象深刻:“目前9億多噸的鋼鐵産能,已經把未來的增長空間填滿。天花板已頂到頭。”

  “鋼之家”資訊機構總經理吳文章認為,産能的盲目擴張,是鋼鐵業陷入困境的最直接原因。“非頂穿天花板不可。這就是鋼鐵業一種可悲的發展邏輯。”

  從另一個角度講,中鋼協副會長劉振江認為,新中國鋼鐵業基本走的是“規模效應”的發展道路。但“現在情況變了,需要在現有基礎上解決轉型升級問題”。

  吳文章等人士也認為,鋼鐵業從短缺到階段性、結構性過剩,再到全面過剩,從大勢而言是一條必走之路。但回顧這條路,粗放的痕跡比較濃。粗放並非指新增的生産能力都是落後的,相反,新建鋼廠設備“一個比一個新、一個比一個先進”。但是,發展不留餘地,沒有節制,最後還是回到了“盲目”兩字上。

  “我的鋼鐵”資訊機構的資訊總監汪建華在接受採訪時,也感到很困惑,連問了幾個“為什麼”:為什麼市場已寒意襲人,還有鋼廠對新上項目津津樂道?為什麼鋼價不斷下跌,鋼産量卻一直保持高位?面對困境,為什麼鋼廠和鋼貿商老是“挺”字第一?

  個中的原因十分複雜,而“非頂穿天花板不止”的粗放發展邏輯顯然是主因。在這樣的思維指導下,投資拉動的慣性,鋼材、原料甚至項目的“金融化”、高負債下的被動選擇等等,都在起著推波助瀾的作用。

  “只會快、不會慢”的路徑依賴

  不少業內人士認為,鋼鐵業“只會快跑、慢不下來”的發展慣性太危險了。

  寶鋼集團董事長徐樂江在與記者的多次交談中,始終強調一句話:“在10多年的快跑中,鋼鐵業只會快,慢的能力荒廢了。現在要好好思考一下如何適應鋼鐵業的微利時代。”

  “只會快、不會慢。”這是一種嚴重的路徑依賴。中鋼協原首席分析師李世俊只要有機會,就會提及鋼鐵業“狼來了”的故事。他回顧了這10多年的國內鋼鐵史,針對鋼鐵産能過剩、結構不良等痼疾而發的“狼來了”的呼籲,不絕於耳。如今,“狼真的來了”,一下子有了“在劫難逃”的感覺。

  “我們的轉型晚了。”劉振江説,“我們失去了2009年重要的轉型期。”2009年全世界的經濟形勢和2008年下半年鋼産量的負增長,給了鋼鐵業一個重要的轉型機遇。可是,國內鋼産量從2008年的5.1億多噸,增長到2011年的6.8億多噸。而這是在宏觀經濟運作存在巨大壓力的背景下形成的。這只能説是“失控”。現在,鋼鐵業被“逼”進了轉型期。

  軟實力一定要跟上

  吳文章問了記者一句話:“現在是否鋼鐵業最困難的時刻?”

  據他的判斷,像眼下這樣“失血性”的全行業虧損,將是階段性的。但低速慢行的鋼鐵調整期,將是長期的。對於沒有思想準備的國內鋼鐵業,“長期的轉型”將是更困難的時期,“眼下只是冷空氣南下而已”。

  有業內人士想得更為深刻。他借用“靈與肉”的比喻來説明,鋼鐵業最缺的是靈魂。從産能上講,中國早已是世界鋼鐵第一大國,“我們的産業體量很龐大,但缺少産業思想。這個致命傷,越到後來越是明顯”。當然,不止鋼鐵業,國內很多産業都有這個“根子上的問題”。鋼鐵業只是處在産業鏈的前端,問題較早暴露而已。

  中國物流與採購聯合會鋼鐵物流專業委員會人士盛志誠認為,中國已是世界第一産鋼和鋼貿大國,應該有條件逐步在全球市場形成有效合理併為各方接受的“新商業模式和産業文化”。這種軟實力一定要跟上,“它管用的是長期,而不是短期”。

  在産業管理上,也應轉換思路。政府應做的是建立公開、公平的産業競爭環境,以環保、稅收等剛性門檻建立行業準入體系,嚴格執行,務求落實,打破地方隱性的壁壘。

編輯:王偉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