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評:經濟轉型不可輕視傳統産業

時間:2012-10-18 08:47   來源:經濟參考報

  據國內媒體報道,法國南特人民銀行近日的一份報告預測,中國的勞動力成本將在4年內趕上美國、5年內追平歐元區、7年內與日本持平。近年來外媒熱議,工資水準快速增長正威脅“中國製造”的競爭力,動搖著中國作為“世界工廠”的地位;國內不少學者則疾呼:“中國製造”必須加快轉型升級。

  實際上,以為只要創新就可以推動中國經濟繼續高增長是一種認識誤區。創新是熊掌,但傳統産業不是魚,而是另一隻更大的熊掌。

  首先,中國勞動力成本這一輪陡然上升有政策原因,有與經濟發展同步增長的原因,更有近年來嚴重通貨膨脹的原因。正因如此,勞工生活水準並沒有從工資上漲中得到太多改善,食品、住房、交通等價格上漲導致實際工資增長微弱。既然工資上漲並非正常,那麼遏制國際競爭力下降就不能獨沽轉型升級一味。壓低通脹水準,阻止名義工資無意義上漲,降低生産經營比較成本,盡可能地保全勞動密集型産業,有利於提高實際工資,增強民眾幸福感。

  其次,雖然創新不可或缺,但勞動密集型産業的傳統比較優勢卻不能輕易放棄。因為旨在開拓新經濟增長點的創新産業同時兼具高收益高風險和低就業特性,而面向成熟穩定的基本生活市場需求的勞動密集型産業則同時兼具低收益低風險和高就業特性。

  如果轉型升級不能彌補勞動密集型産業大量流失造成的缺口,中國就會面臨貧富懸殊、畸形城市化、高失業率、高通脹率、低增長率、社會動蕩等怪象並存的“拉美陷阱”,因此應該正確認識國民經濟轉型升級的高風險性。

  創新産業不僅創業風險大,守業風險也大。市場經濟的資本利潤率總是在競爭中趨於平均化的,任何非壟斷高利潤率都不可能長久。20世紀90年代的美國曾經在網際網路主導的“新經濟”驅動下風光一時,隨著各國資本奮起直追,其高利潤、高成長性、高經濟帶動性光環迅速褪色,到21世紀初網際網路泡沫破裂之後就不複國民經濟引擎的地位,迫使美國政府和美聯儲祭出啟動房地産金融泡沫的賭徒手段來復興經濟,最終一步步滑向次貸危機和金融危機。

  相比高風險的創新産業,勞動密集型産業的低利潤率已經是市場競爭的結果,是收益低但卻相對風險性較低的有效生産力,而這就意味著數量穩定和龐大的就業。對於人口大國來説充分就業至關重要。沒有充分就業就沒有可持續的有效需求,也就不可能實現可持續的經濟快速增長。

  創新是必需的、必要的,但並不是經濟發展唯一的推動因素。應該説,創新是經濟發展的加速器,而滿足人類基本生活需求的傳統産業則是經濟發展的穩定器。

  世界經濟史已經證明,創新産業不能作為一個人口大國的支柱産業,只能起到排頭兵作用,其對國民經濟的拉動作用需要保障充分就業的普通製造業的堅實基礎才具有可持續性。(黃人天)

編輯:雍紫薇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