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口原料奶低價衝擊波殃及養殖業 企業每用一噸自産原料虧損近萬 奶農賣牛殺牛現象時有發生
一場“乳業危機”正在向産業鏈上游的養牛戶傳導。
在奶業大省黑龍江,由於乳業生産的主要原料全脂粉國際市場價格大幅下調,天津港到岸價格僅為22500元/噸,而乳品企業在當地奶源基地收奶制粉成本高達34000元/噸,企業每用一噸自産原料虧損近萬元,一些乳品企業縮減採購國內奶源,轉向使用低價的進口原料全脂粉。
由此導致的結果是,不少奶戶因鮮奶無處銷售,不得不將奶倒掉,部分地區的奶戶低價賣牛,甚至出現了殺牛現象。
生産一噸全脂奶粉賠一萬元
日前,《經濟參考報》記者從飛鶴、光明、完達山等知名乳品企業了解到,自去年下半年以來,紐西蘭、澳大利亞等世界主要産奶國家出口中國的原料全脂奶價格下調,我國乳企自産的原料全脂粉因成本高企而大量積壓,出現了收奶越多、虧損越多的現象,企業效益持續下滑,使企業不得不減少鮮奶收購量,消化庫存,減少虧損。
黑龍江省齊齊哈爾市富裕縣是光明乳業的奶源基地,光明乳業的生産廠也設在這裡。據黑龍江光明松鶴乳業有限公司總經理趙忠介紹,2011年,該廠一直保持日平均收購鮮奶520噸以上,但今年的日均卻只能維持在420噸左右,整整下降了100噸。
“減少1/5收購量實在是無奈之舉,7月份紐西蘭進口全脂粉到岸天津港的價格是每噸22500元,到廠價格也不過每噸24000元,而我們用自購牛奶噴一噸全脂粉的成本價是34000元,這意味著企業每生産一噸全脂奶粉凈賠一萬塊錢。”趙忠説。
趙忠説,去年底光明乳業尚余3000噸全脂粉庫存,如果按市場價賣,企業將虧近3000萬元。為降低虧損只能減少收奶量,“現在除了富裕縣奶源基地養牛戶送的奶之外,其他周邊縣市的奶我們都不再收了,每天從富裕縣奶戶手中收上來的鮮奶也儘量做成終端産品,銷售出去,希望通過這種方式能逐步將企業庫存原料消化掉。”
另據了解,比光明乳業嚴重的是完達山乳業,由於庫存全脂粉已經達到15000噸,在一些基地已經停止收奶。
記者採訪中還了解到,在進口原料的衝擊下,作為我國少數實行了生鮮乳政府指導價的地區,黑龍江省乳業的生存尤其艱難。最近一次公佈生鮮乳政府指導價為2011年第四季度,要求“乳品企業結算到奶農的基準價格為每公斤3.27元,下浮不低於10%”,即最低收購價格不低於2.94元/公斤。
飛鶴乳業副總經理肖光輝説,政府實行指導價的初衷是保護奶農利益,但在當前進口原料全脂粉到廠價每噸24000元的條件下,企業以2.94/公斤的價格收奶,加上檢驗、運輸等收購費用,到加工廠價格約3.5元/公斤,折合每噸3500元,以生産一噸全脂粉需要8.5鮮奶計算,僅鮮奶成本就近3萬元,即使不算其他生産加工費用,已高於進口全脂粉6000元。“如果企業不摻假的話,就只有認賠。”
面對嚴峻的市場環境,一些中國乳企為降低企業成本,開始轉向採購進口原料粉。“市場環境一時難以改變,企業為了照常運轉,也只有選擇具有價格優勢的進口原料粉,近期我們已決定購進1000噸進口全脂粉,現在訂單已下,只待下月到貨,希望以此減少上半年企業的虧損。”趙忠無奈地説。
養牛戶賣牛殺牛現象時有發生
在黑龍江,由於乳企減少了收奶量,國內大量生鮮乳出現過剩“乳業危機”開始向養牛戶蔓延,許多奶戶因奶無法出售,入不敷出,賣牛或殺牛的現象屢屢發生。
黑龍江省雙鴨山市以往是完達山乳業的奶源基地之一,近期奶製品原料價格的巨幅波動也不可避免地影響到了這裡。
在當地養牛先進村雙鴨山市尖山區安邦鄉窯地村,《經濟參考報》記者看到昔日為發展奶牛養殖而用紅磚墻圈起來的大型榨奶站已廢棄,全村也看不到奶牛的影子。
窯地村綠野合作社負責人秦萬春説,由於當地多年前引入的龍頭企業——完達山乳業2個月前已全面停止收購雙鴨山市的奶,他7月份剛賣掉家中最後的17頭奶牛。
“賣掉的這些牛全是澳大利亞進口的荷斯坦奶牛,一年産奶都在7噸以上,買的時候每頭牛最少也要2萬塊,可現在17頭牛一共才賣了10萬塊錢。買家説得明白:現在賣牛的多了,一天掉一次價,今天不賣,明天連這些錢也賣不上!”秦萬春説。
據了解,雙鴨山市是自本世紀初引進黑龍江省乳業龍頭企業完達山的,最高峰時全市奶牛養殖總數達3萬多頭。作為雙鴨山市養奶牛的先進村,窯地村的奶牛最多時達到1000多頭,多年前秦萬春組織當地農民成立了奶牛養殖專業合作社,個人投資了38萬元建起榨奶站。但自去年下半年開始,這一地區的實際生鮮乳收購價持續低於黑龍江省規定的指導價,且奶資兌現也不及時。到今年6月份,完達山稱當地散奶品質難以把握,乾脆停止了收購。
“如今,咱奶農手中的牛該賣的賣,該殺的殺,全村已找不到一頭整牛了。咱農民當初多數都是貸款養牛,如今眼看著投資‘顆粒無收’,還連本錢都賠了進去!”秦萬春説。
在黑龍江省養奶牛重點地區——齊齊哈爾依安縣也出現了大批奶農賣牛的情況。
當地最大的龍頭企業搖籃乳業因庫存原料與進口原料價格倒挂嚴重,經營出現巨虧,幾個月前已經停産,使當地日産奶200多噸的生産能力不得不“自尋出路”。
飛鶴乳業所在地克東縣縣長劉衛東透露,依安、克山等鄰縣領導找飛鶴乳業求援,但為保克東奶源基地而收奶的飛鶴庫存全脂粉也達5000噸,無力收外縣奶,兩縣奶農只能忍痛向克東低價賣牛。
即使在龍頭企業仍能保證正常收奶的地區,由於國家對種植業補貼及務工收入的增加,奶農養牛的積極性也不高。
富裕縣塔哈鄉鴻順奶牛養殖基地負責人吳海濤説,去年他引進了200頭奶牛,養了一年覺得比較效益不如其他行業,今年已轉向從事種植業了。
吳海濤為記者算了一筆賬:目前飼養一頭年産5噸的奶牛年收入約3000元左右,一般牛群中産奶牛比例為60%,育成牛30%,犢牛10%。如果牛群結構合理,産奶牛數量超過存欄的一半,養牛整體效益可以持平,否則就會賠錢。種植玉米每公頃收入約6000元,相比之下養牛並無優勢。“而且如今種植都用大機械,養牛卻耗時費力,不養也沒啥可惜的。”
從上海來到富裕縣管理光明乳業已經五年的趙忠則意味深長地説:“現在年輕人進城打工每月收入一般都在3000元以上,比起早貪黑養一年牛掙的還多,明天不知道中國還有誰來養牛。”
誰是“乳業危機”幕後推手
進口原料何以出現如此低價?是成本推動還是另有隱情?有業內人士認為,中國市場上出現的低價進口原料並非正常的市場行為,存貿易傾銷之嫌。
曾到過澳大利亞、紐西蘭牧場考察的克東縣委書記李柏春介紹説,國外的成本確實比我們要低,一是他們的飼養規模化程度比較高,單位成本低,一個家庭牧場一般兩三個人便可以養牛200至300頭,最高可養到400頭,而我們一個家庭只能舍飼3-5頭牛;二是牧場的管理成本低,擠奶、除糞、喂料都是機械化的;三是他們有大片的天然草原,400頭牛的牧場面積600畝以上,飼料基本不用花錢,生産成本大大降低“但即使如此,也絕對低不到每噸24000元的程度。”
光明乳業趙忠也認同這一看法,“紐西蘭和澳大利亞國家對養牛的奶農一直有較高的補貼,而中國對來自紐西蘭的進口原料奶採取零關稅的政策。”
趙忠向《經濟參考報》記者出示一份來自紐西蘭奶業協會的統計數據印證自己的觀點,在這份統計表上顯示:今年1月,紐西蘭的原料鮮奶在本國的平均售價約在每公斤2.8元,折合全脂粉每噸價格約為24000元,不計加工、運輸等其他成本已經明顯高於每噸22500元的天津港到岸價。
對此,有業內人士建議,在加強奶源基地建設,推廣規模化養殖的同時,國家應實施奶業扶持政策,為中國乳業發展構建公平的市場環境,同時不斷完善品質監管體系,讓國産奶製品重新贏得消費者的認可。
肖光輝説,當前中國乳企確實都面臨著生存危機,但他們並不指望國家因此便對國內大大小小的乳品生産企業企業都進行保護,關鍵是政府要為中國乳品企業創造一個公平競爭的環境。
趙軍建議,國家應完善乳品企業食品安全管理制度體系,確保乳業産品的衛生品質,同時進一步加快乳製品行業的結構調整,鼓勵充分競爭,引導企業通過兼併、重組等方式淘汰落後産能,提高市場集中度,培育更多的具有較強競爭力和影響力的龍頭企業。(記者 李春雷 梁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