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歌手》用錢砸出的華麗舞臺,已經讓臺灣望塵莫及。
從今年年初開始,湖南衛視《我是歌手》節目成了一群兩岸流行音樂“追夢人”續寫音樂夢想的舞臺,同時掀起了一股風風火火的兩岸綜藝節目熱。海峽之聲4月2日刊載評論文章,從《我是歌手》的走紅,探討兩岸綜藝節目如何加強合作越走越寬。
全文內容如下:
從今年年初開始,湖南衛視《我是歌手》節目成了一群兩岸流行音樂“追夢人”續寫音樂夢想的舞臺,同時掀起了一股風風火火的兩岸綜藝節目熱。據臺灣媒體報道,庾澄慶本月中旬將主持的臺灣中視《超級歌喉讚》,找歌手跟素人(注:平民,普通老百姓)PK,其類型和模式就和湖南衛視的《我是歌手》十分類似。
我們知道,臺灣綜藝節目至今已有40多年的歷史,人才輩出,各種形態的綜藝節目都得到了充分的發展。而大陸的綜藝節目發展較晚,僅有20年左右的歷史。基於兩岸文化同根同源,語言相通,休閒娛樂趣味相近,這些年來,大陸的電視臺紛紛向臺灣學習。然而不可否認的是隨著大陸經濟社會的發展,大陸綜藝節目目前也正在崛起。對於目前的臺灣綜藝節目現狀,臺灣綜藝天王蔡康永有段話或許能夠代表。他認為,在現有環境下,臺灣綜藝若不能開發新的模式和途徑,只能“越走越窄”。那麼臺灣綜藝節目如何能越走越寬,我們認為,加強兩岸合作無疑是一條有效路徑。
首先是人才的合作。綜藝娛樂節目歸根到底還是文化創意,其發展終究還是要依靠人才的推動,所以如何加強人才的合作對推動綜藝類節目的發展有著重要作用。期間大家可以通過人才的加盟,亦或可以通過團隊的合作。總之是充分發揮兩岸間相關人才的優勢給予節目最大正能量即可。大陸綜藝節目《天天向上》開辦只有短短的4年,但是,他的收視率和影響力逐漸上升,被越來越多的年輕觀眾所喜歡,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在於其主持群中,有一個來自臺灣的主持人——歐弟。
其次是創意和內容的合作。臺灣有相當優秀的創意,很多臺灣藝人和綜藝節目都風靡全大陸,讓許多大陸民眾耳熟能詳或近而成為鐵桿粉絲,這些和其優秀的創意概念讓人耳目一新不無關係。而大陸綜藝節目依託中華傳統戲曲、古典音樂、雜技和舞蹈等方面的藝術底蘊與高端人才,往往在質和量上都令人驚嘆。所以,兩岸綜藝節目可以攜手共進,通力合作,發揮各自的資源優勢和藝術特長,互相推動,以向更高的層次發展。
最後是資金和市場的合作。近些年來,大陸綜藝節目在企業資金挹注、節目規模、人力、效果都不斷發展。據了解,浙江衛視的“中國好聲音”攝影棚就佔地2000平方公尺,規模相當於臺北小巨蛋,另外工作人員超百人,攝影機多達27部,這些都讓臺灣的相關的業者羨煞無比。此外,我們也看到,有不少臺灣主持人紛紛到大陸淘金。從紅極一時的綜藝節目“一哥”吳宗憲、“大姐大”張小燕、“人氣主持”蔡康永、小S等年輕主持人,到新晉搞怪主持人陳漢典……據不完全統計,目前進入大陸“淘金”的臺灣地區綜藝主持人達30多人,在大陸深受歡迎。可見, 結合兩岸資金與市場,加強合作將可為兩岸綜藝節目的生長和發展提供肥沃土壤。(海峽之聲 文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