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生談在臺生活:“來過和沒來過,真的不一樣”

時間:2011-08-25 09:58   來源:福建日報

  第一眼見到丁步亭,能感受到陽光和青草的氣息,這位從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前來臺灣中國文化大學作暑期交流實習的研究生,斯文俊朗,渾身充滿朝氣。他那一口標準的普通話,對我來説,是久違了的,聽起來特別順耳。

  “我家在山東濟南,沒來臺灣時並沒意識到自己的普通話有多特別,可一來這裡人家説是字正腔圓,比他們講的好聽。”戴眼鏡的丁步亭説著笑了起來,笑得有點靦腆。今年7月9日,在從北京飛往臺北的飛機上,他好聽的普通話就引起鄰座一對臺灣夫婦的興趣,這對來自臺中的中年夫婦剛剛到北京探望了在那兒工作的女兒,他們熱情地和小丁攀談,介紹臺灣的風景名勝、生活資訊等,下飛機時還將隨身攜帶的一張電話卡送給小丁,囑咐他趕緊給父母打電話報平安。這一貼心的舉動,讓初踏寶島的小丁頗為感動。

  後來小丁發現,那些到大陸旅遊或經商過的臺灣同胞對大陸人都格外熱情友善。“有一次我穿著印有安踏標誌的T恤衫在捷運上,有位臺灣大叔就主動過來打招呼,説看我穿的衣服就知道是大陸人,他曾經在上海做過很多年的生意,所以見到大陸人覺得很親。”對正值花樣年華、求知欲旺盛的丁步亭來説,在臺灣所遭遇的一切都是新鮮的——剛剛走出機艙時不期而遇的繁體字、中國古代故事與卡通動漫相結合的通關海報、將姓名電話印在車身後面的觀光大巴、由食客自覺收拾餐盤的餐館……每天的所見所聞都敦促他思考,並激發起敘述和評論的慾望,他在“人人網”和“微博”上發出了許多關於臺灣印象的文字,網頁訪問量從原來的4000多一下子躍升到7000多,有兩篇文章被臺灣《旺報》採用,引起很大關注。

  從7月下旬開始,丁步亭成為臺灣公共電視臺的一名實習記者,這給了他深入了解臺灣社會民情的絕好機會。“第一天實習我就感到很新奇,那天我協助電視臺的大哥大姐們採訪台北市民政局局長,進入市政府大樓,想不到門口沒有崗哨門禁,大廳裏幾個小孩在嬉戲,還有一些遊客在隨意拍照留念,那裏不像我既往概念中的莊嚴神聖的政府機關,倒像是個公共文化活動場所。受訪的民政局局長隨和親切,作風低調,一副民眾‘公僕’做派。”公視記者的敬業精神也令丁步亭印象深刻,在拍一條新大道的空鏡頭時,為了一個好看的高位置俯拍鏡頭,體形碩大的攝影記者爬上採訪車的車頂,架起了三腳架和錄影機……

  隨著採訪活動的深入,丁步亭對臺灣媒體的生存狀態也有了一定了解,他發現三分之二運營成本預算要靠“立法委”審議捐贈的“公視”沒能真正超脫于臺灣當局的評議體系,但要想在商業競爭激烈的臺灣媒體生態環境中生存與發展,又必須經常凸顯“少數人的聲音”,在草根階層中謀得信任感、樹立影響力。“所以我覺得‘公視’與‘政府’的關係是‘貌合神離’,既要時刻展現親昵與友善的微笑,骨子裏又始終流淌著質疑的血液。”

  在臺灣的日子丁步亭只覺得太匆匆,想看的、想做的、想寫的太多,時間很不夠用,他幾乎每天都要在電腦前忙到淩晨兩三點,次日早上七點半從位於陽明山的中國文化大學出發,轉兩趟公交車,趕往位於內湖的實習地點,路上要花費一個半小時,每天往返三個小時。我問他漫長的行車途中是不是可以看看街景,“沒有啦,剛好在車上補補覺。”他笑,形容自己的生活是“忙並快樂著”。

  來臺灣之前,丁步亭雖然也接觸過一些有關臺灣的資訊,但那終究是霧裏看花,水中探月。親臨這片土地,天天和當地民眾打交道,他對臺灣的社情民意、政治形態等有了切身的感受。“來過和沒來過,真的不一樣。”他很慶倖自己獲得了為期兩個月的赴臺實習機會,覺得加強兩岸民間交流往來確實很重要。“這樣久而久之理解就加深了,關係自然而然就親近了。”(記者 林娟)

編輯:程冉

相關新聞

圖片

本網快訊

熱點新聞

奇聞趣事

兩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