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峽時評:給個人遊多一些信心、耐心和用心

時間:2011-08-02 15:20   來源:新華網

  新華網臺北8月2日電(記者 張勇)大陸居民來臺個人旅遊啟動已逾1月,首月成行者僅數百人,熱度低於預期,一些人由此産生失望甚至悲觀情緒。其實,這種心態大可不必。因為個人遊目前處於“起步”“熱身”“探路”的初級階段,其發展必然要經歷從小到大的漸進過程。大家對它不僅要有熱情,更應該多一些信心和耐心,並用心去呵護它的成長,那麼自然就會迎來“瓜果飄香”的豐收季。

  首先,從個人遊的“硬體”準備來説,大陸居民辦理來臺個人旅遊的相關手續較為繁瑣,包括提供財力證明、辦理赴臺證和入臺證、往來送件等諸多環節,基本上需要耗時20天甚至1個月。由於大部分個人遊客均是從7月初才開始辦理相關手續,其真正成行最早大概也要等到7月20日以後。這就意味著,個人遊開放首月的大部分時間其實都屬於“真空期”,人數偏少因而也就在情理之中。

  同時,個人遊首批僅開放京、滬、廈3地,範圍有限。而且,適合個人遊且有願意的大陸居民僅是部分群體而已。此前就有媒體專門就哪些人適合個人遊進行過分析,結論是:在島內有親朋好友的;曾到過臺灣且希望進一步深度遊、個性遊的;習慣了背包旅行且已掌握足夠旅遊資訊的,等等。這也就意味著:個人遊客的群體亦有一定局限性。

  既是起步階段,而且地域、群體有限,加上手續繁瑣,自然會導致“觀望者多、踐行者少”的短期局面。但鋻於赴臺遊市場的巨大潛力,只要大家共同努力,在“熱身”、“探路”階段打好基礎,個人遊的“放量上漲”還是指日可待的。畢竟,此前大陸居民來臺團隊旅遊也曾經歷一個明顯的漸進過程,從2008年下半年的6萬人,到2009年的60萬,再到2010年的124萬,今年則有望突破200萬。

  此間旅遊專家也認為,個人遊“剛剛上路”,總得經歷一段適應期,而隨著個人遊實施3個月後兩岸檢討相關措施和政策並對程式進行簡化,相信會有更多個人遊客來臺。

  這就引出另一個話題,即當前我們在給予個人遊充分信心和耐心的同時,是被動坐等遊客到府呢,還是應該利用這段難得的“磨合期”多做功課,用心做好、做細個人遊的服務,進而形成遊客人數快速成長與旅遊市場體系不斷完善的良性迴圈。

  平心而論,在這個方面,其實臺灣旅遊業界還有許多工作要做。據記者觀察,島內旅遊業界對於個人遊的心態稍顯浮躁,不少商家甚至地方在爭取個人遊客時往往流於表面文章,僅注重行銷、推廣,卻忽略了對個人遊客心態和特性的了解,對個人遊客這個較為特殊的消費群體缺乏有針對性的前期調查和研究。

  另一方面,在個人遊客旅遊行程中的安全保障上,島內有關方面所下的工夫也還不夠。以醫療保障為例,本社駐臺記者近期在島內因偶染小疾而需自行就醫,但因臺北大多醫院的電話、網路掛號系統均不接受旅遊證件,只能去醫院現場掛號,這樣就會導致號次的靠後以及長時間的等待,帶來一定不便。而個人遊客因沒有團隊力量,若碰到類似問題也會比較麻煩,需要相關機構未雨綢繆、提前因應。

  至於對旅遊市場的品質監督和管控,更是一個需要長期努力的方向。近一段時間,記者在臺北已聽到不少大陸訪客的抱怨,如商家浮誇、計程車司機繞路、退換商品不便等等,希望島內相關機構引起重視,否則恐有“蟻穴潰堤”之虞。畢竟,安全與品質才是旅遊長遠發展之根本。

  大陸居民來臺旅遊不僅可以創造巨大的經濟效益,也有助於兩岸人民的情感交流與互動,是一件利在兩岸的好事。兩岸旅遊主管機構、旅遊業者和遊客各方都要有“永續經營”的眼光,共同努力,為個人遊的平穩發展以及進一步開放打好基礎、創造條件,讓個人遊的“利好”能夠得到逐步乃至充分的釋放。

編輯:白皛

相關新聞

圖片

本網快訊

熱點新聞

奇聞趣事

兩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