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以來“銀行理財資金池龐氏騙局“影子銀行暗藏風險”等諸多議論不絕於耳。27日,銀監會祭出重拳,規範銀行理財業務投資運作,並禁止了“理財資金池”模式。專家指出,這將有助於讓理財業務真正回歸到代客理財的實質,讓投資者能了解自己的錢投到哪了。受此影響,一些超短期滾動型理財産品發行量可能驟減,産品預期收益率也可能有所下行。
監管升級 銀行操作成本會增加
統計數據顯示,我國銀行理財産品餘額從2007年底的5000多億元增至目前的7.1萬億元。迅猛增長的背後,隱憂開始凸顯,其中“理財資金池”期限錯配、以新還舊等問題甚至被指是一場擊鼓傳花的“龐氏騙局”。
27日下發的《中國銀監會關於規範商業銀行理財業務投資運作有關問題的通知》要求,“商業銀行應實現每個理財産品與所投資資産(標的物)的對應,做到每個産品單獨管理、建賬和核算。”銀監會還表示,如果銀行不能實現這個要求,將不再允許其新增非標債券資産業務。
分析人士認為,資金池模式下,不同的理財産品資金投入一個混合的資金池進行統一投資調度,往往無法做到“分賬經營”,對每一産品組合的資訊披露不足,資金甚至可能投向房地産、平臺貸款等高風險領域,這使得投資者和監管者都難以跟蹤和判定單個産品的具體投向、投資損益、風險暴露等,理財産品的獨立性、透明性不足。
“獨立核算對於資金池模式佔比大的銀行,造成的影響比較大。銀行整體上要對這種模式掌控把握,也就是‘解包’,做到一對一,銀行的操作成本肯定增加,資金使用效率也會降低,認購費管理費也可能增加。”中央財經大學中國銀行業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對記者表示。
理財業務資金去向不再是謎
每到季末,銀行通過發行高收益理財産品攬儲的招數便會捲土重來。而這些高收益理財産品的募集資金究竟投向何方,往往經過銀行和第三方機構的層層包裝,讓普通投資者摸不著頭腦。
上海市民龔小姐到銀行網點諮詢一款預期收益率為5.1%的理財産品,銀行理財經理表示,“募集資金投到哪,這個很複雜,跟你説了你也不懂,一般來説不會虧的。”
銀監會此番要求“商業銀行應向理財産品投資人充分披露投資非標準化債權資産情況,包括融資客戶和項目名稱、剩餘融資期限、到期收益分配、交易結構等。”
銀監會要求銀行明確理財業務的具體資金去向,並充分披露有關資訊。即使是和“天書”一樣難懂的理財産品説明書,銀行也要做到向消費者披露自己的錢最終到哪去了。
實際上,這樣既有利於投資者,也有利於銀行。中金公司首席經濟學家彭文生認為,加大理財産品資訊的披露,有利於明確風險處置的規則,區別對待不同原因造成的不能償付“如果是銀行內部風險控制出了問題,如涉嫌欺詐等惡性事件,銀行需要擔負責任;如果是在風險披露充分的情況下,投資者也需要為存在風險溢價的收益率承擔責任。”
讓銀行理財業務回歸代客理財本質
除了“理財資金池”模式外,銀監會還對近些年迅猛發展的通道業務築上一道“防火牆”。銀監會指出,“商業銀行應當合理控制理財資金投資非標準化債權資産的總額,理財資金投資非標準化債權資産的餘額在任何時點均以理財産品餘額的35%與商業銀行上一年度審計報告披露總資産的4%之間孰低者為上限。”
這實際指的就是銀信合作、銀證合作等通道業務。普益財富研究員吳濘江指出,商業銀行大舉借券商定向資産管理業務開展類似信託的通道業務,通過定向資産管理計劃認購銀行信貸資産和票據資産,幫助銀行將資産負債表內的資産轉移到表外,這是一種監管套利,因而業務發展具有不確定性和風險。
招商證券分析師羅毅認為,“非標準債權資産”佔比受限後,銀行會通過做大分母即加大對債券和同業等標準債權配置來滿足監管要求,未來理財産品收益率或進一步下降,但仍高於存款,其正常發行不會受到過多影響。
“監管升級加大了市場對宏觀流動性的擔憂。”第三方財富管理機構諾亞財富認為,商業銀行理財業務是“影子銀行”借道的一部分,“影子銀行”風險通過實體借貸直接影響到部分社會融資風險。長遠來看,嚴查“影子銀行”風險,意在改變以間接融資為主的傳統融資傾向,拓寬社會融資方式,以此清理經濟增長過程中的沉疴,降低社會融資成本,助力經濟復蘇和優化社會資源配置。記者 王淑娟 王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