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試金政策定調 吃好反彈"早中晚"三餐

2012-09-11 14:31     來源:中國證券報     編輯:王偉

  內在的超跌動能疊加外在的政策刺激,令反彈行情強勢啟動。昨日儘管滬深股指漲幅不大,但個股依然活躍,做多熱情持續。分析人士指出,在技術、情緒、政策等多因素共振之下,反彈有望持續,市場對於8月經濟數據的反應將成為短期反彈成色的“試金石”,而未來的反彈高度則取決於政策放鬆力度。在經濟尚未見底的背景下,不妨先將本輪反彈當作超跌反彈對待,在反彈的前中後三個階段採取不同的投資策略,吃好吃準“早中晚”三餐。

  政策共振超跌 反彈進行時

  上週五的放量長陽極大地調動了市場做多人氣,本週一滬深股指繼續收紅。其中,滬綜指在時隔一個多月後再度收復了有著“鑽石底”之稱的2132點。

  雖然昨日滬深股指漲幅較小,但在週末政策面相對平淡、經濟數據依然低迷的背景下,股指能夠在大漲之後拒絕調整頑強企穩,本身就改變了投資者對於“一日遊”的擔憂,釋放出積極信號。與此同時,股指微漲的背後是個股賺錢效應的繼續提升,兩市近40隻個股漲停充分表明投資者情緒繼續轉暖,反彈繼續進行。

  本輪反彈的啟動看似突然,實則必然。就市場自身而言,從技術上看,前期持續的陰跌和新低令超跌反彈呼之欲出;從量能、換手率等指標來看,投資者情緒已經降至階段冰點,否極泰來一觸即發;從決定股指走向的週期股來看,其估值基本降至歷史底部,不少股票的估值甚至已經與國際接軌。可見,A股上周已經行至了變盤的臨界點,只待導火索引爆反彈行情。恰在此時,內外政策利好齊至。國內方面,發改委在兩日之內密集批復了大量基礎設施建設項目,引發政策放鬆預期;國際方面,美聯儲新一輪量化寬鬆預期近期顯著升溫,市場開始憧憬2010年QE2主導的“十月革命”再度重現。內部的情緒反轉和超跌反彈動能,疊加外部的政策放鬆和QE3預期,終於令反彈行情在上週五啟動。

  可見,本輪反彈的推動因素較為豐富,技術、情緒、政策多方形成共振。因此,反彈行情短期有望持續。

  “試金”看經濟 “定調”靠政策

  既然此輪反彈的內力緣自超跌,那麼短期來看,市場對8月經濟數據的消化和解讀將成為反彈成色的“試金石”。

  週末公佈的經濟數據並未給市場帶來驚喜。8月PPI同比增速降至34個月新低,意味著中游工業企業盈利形勢堪憂;8月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速較7月繼續下滑,表明需求繼續萎縮,經濟自身動能依然較弱;1-8月固定資産投資累計增速較1-7月小幅下滑,反映投資對經濟的拉動作用繼續走低。從昨日的市場表現來看,8月經濟數據尚未掀起大幅波瀾,不過歷史上A股走勢不排除對經濟數據出現“延遲反應”。從這一點來看,8月低迷的經濟數據將在近期成為反彈的試金石。如果市場始終未作出悲觀反應,那麼表明短期市場情緒已經反轉,超跌反彈含金量提升;相反,如果市場對數據“回過神”並反應負面,那麼意味著市場情緒依然謹慎,反彈成色存疑。

  中期來看,隨著指數上漲對超跌動能的消耗,未來反彈的持續性和高度將取決於政策預期的兌現情況。這不僅緣于政策放鬆預期是本輪反彈的導火索,更在於當前市場對於政策存在不少分歧。有觀點認為,目前經濟正在運作至最困難階段,發改委密集批復基建投資項目標誌著未來繼續出臺放鬆政策的可能性較大;也有分析指出,結構調整依然是當前經濟工作的重心,政策放鬆幅度預計難改“微調”基調。如此一來,隨著反彈的深入,多空雙方對於政策的分歧和博弈將愈發凸顯,政策將成為左右反彈高度、決定反彈性質的關鍵因素。

  反彈三階段 尋覓三主線

  在經濟底尚未出現的背景下,不妨先將本輪反彈當作超跌反彈來對待。A股歷次超跌反彈都呈現出明顯的三階段特徵:反彈初期漲幅大時間短,反彈中期全面開花板塊輪動,反彈後期悄然轉向警惕追高。

  上週五和昨日無疑為反彈第一階段,建築建材、機械設備等超跌板塊和週期板塊持續領漲且漲幅較大。由於該階段時間較短,因此,在認可週期股反彈動力的同時,也需警惕追高風險。一旦週期股開始回調,而市場情緒依然高漲,那麼板塊輪動或將接棒。在此階段,前期大幅補跌、受益消費旺季的消費股有望捲土重來,一些題材股也會有輪漲機會。在板塊輪動持續兩周左右之後,如果政策面和經濟面均未出現明顯利好,則需警惕超跌反彈行情結束的風險,特別是創業板解禁兵臨城下,屆時降低倉位、轉戰選擇防禦類板塊較為穩妥。

  可見,反彈的早中晚“三餐”也應遵循早餐吃好(選對週期股或超跌股)、午餐吃飽(享受板塊輪漲收益)、晚餐吃少(及時離場獲利兌現)的法則。目前反彈已經持續了兩個交易日,“早餐”瀕臨尾聲,不必急於追高買入已經大幅上漲的基建股,等待更為豐盛的“午餐”或是上策。

  此外,對於反彈品種的選擇,中金公司指出,短線看,過去個月跌幅超過30%的股票依然存在一定反彈空間,週期投資品以及地産保險等板塊會表現稍好;中期依然建議保持電力、銀行、消費等具有低估值或者成長型的防禦型配置。(記者 李波)

延伸閱讀

訂閱新聞】 

更多專家專欄

更多金融動態

更多金融詞典

    更多投資理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