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敢向銀行索賠 基金忍氣吞聲“吃啞巴虧”
“前幾天公司接到一個機構發來的律師函,要我們對贖回款無法準時到賬做出賠償,其實我們比竇娥還冤。”深圳一家大型基金公司總經理向中國證券報記者訴苦。據了解,6月底,市場資金緊張、同業拆借利率高企時,該基金公司要求將贖回款轉出,銀行卻表示“單子太多,系統忙不過來”,致使贖回款無法在協議時間到達客戶賬戶。機構投資者一怒之下發出律師函,要求基金公司賠償損失。
贖回潮遇結算“堵車”
客戶款未如期到賬
用這位基金公司總經理的話説,這筆贖回款到賬之旅堪稱“迂迴曲折”。由於當時贖回要求較多,公司旗下的貨幣市場基金必須取回存放在銀行的協議存款,“明明説好了,需要的時候我們可以提前支取,但銀行卻告訴我們不能履行這個協議。”再三爭取未果,基金經理只能賣券應對。
“當賣了券,銀行必須將錢從基金清算賬戶轉回到託管賬戶時,又卡在銀行環節。”該基金公司總經理説,“我們必須付1億元給持有人,盤中基金清算賬戶的資金已經有9700萬元,為了儘快支付,我們要求託管行先把9700萬元轉回來,剩下的300萬元我們可以自行解決,但銀行拒絕了這個要求,稱這筆資金必須一次性轉回。”明明賬上有錢,卻無法支付,眼看就要收盤了,客戶的電話一直催,基金經理十分著急。
“好不容易在截止時間前十分鐘,1億元回轉成功,我們趕緊發出指令,要求銀行轉出給客戶,但銀行給我們的答覆是:單子太多了,今天指令無法執行。”儘管嚴辭交涉,銀行仍拒絕執行,最後的結果是T+1日才到賬,客戶沒有如期收到贖回款,情急之下,這個機構發出了律師函,要求基金公司賠償損失。
高度依賴銀行渠道
基金不敢索賠
據記者了解,近期“錢荒”的背景下,遇到銀行以各種理由拖延清算、支付的基金公司不在少數。有基金公司固定收益總監稱,不僅是6月底如此,7月5日準備金補繳日期即將到來,基金公司目前有類似遭遇一點都不稀奇。據他介紹,“單子太多堵車”、“大額清算系統出錯”是最為常見的拖延藉口,“錢在銀行賬上,是按活期存款計算,在季度考核時,銀行肯定傾向於留住資金。”
“就跟我們匯款一樣,把資金逐筆轉回是可以的,但據我所知,這樣的做法屬於人性化服務,銀行可做可不做,但資金緊張時是絕對不做的。”一位基金經理告訴記者。
另外,據基金公司後臺人員介紹,目前託管行在遇到大量資金劃撥情況下,確實可能“堵車”。據了解,千萬級別的資金進出,託管行需要人工確認,因此在上個月末資金量非常大,指令很多的情況下,人工處理來不及,的確會出現以上問題。
“基金公司下達指令後,如果託管行未能及時處理,那應該是銀行的責任。一般託管協議裏會有約定,指令執行的限定時間,如果託管行收到指令沒有在限定時間內執行,應當承擔責任,由基金公司先行賠付客戶損失,再由基金公司追償。”這位工作人員介紹,但是基金公司往往很難向銀行追究責任。基金公司和託管行之間簽訂的託管協議裏面一般會有免責條款,其中包括託管行因為系統等不可抗力導致的延遲支付等可以免責。儘管現在的銀行系統非常先進,難以出現此類問題,但是銀行也可以此為藉口來免責。
也有基金公司稱,即使因為銀行的緣故造成持有人的損失,據他所知,從未見到銀行支付相應的對價,基金公司一般也不敢向銀行追償,“託管行和我們的關係根本不對等。”據了解,目前基金託管大多集中在幾大行,基金銷售也高度依賴這些銀行的渠道,為了贏取銀行的銷售配合,大部分時間基金只能忍氣吞聲。“再説託管行還負有監督我們的責任,一旦得罪他們,他們可能在你的日常指令中存心給你找茬並報告給監管部門,日後的工作更難開展。”據了解,大部分基金公司最後只能吃啞巴虧。(□本報記者 江沂 曹淑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