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多家銀行披露的理財産品説明書來看,投資信貸、信託和票據資産的産品佔比並未顯著上升。這意味著,部分理財産品承諾的高收益並非來自投資資産産生的盈利,將來很可能要用銀行的盈利來彌補高昂的資金使用成本。
一邊是由於流動性緊張,許多銀行大幅推高短期理財産品的收益率,一邊卻是屢屢曝光的銀行理財巨虧事件。近日,某股份制銀行推出的“同享二號”中華精選投資理財組合,因虧損近30%,而引來了廣泛質疑。
當前銀行短期理財産品的爆髮式增長,以及與長期産品的收益率倒挂,顯然與銀行間市場的流動性波動有關,收益率陡然攀升也是為了吸引資金。“我行熱銷34天保本保證收益理財産品,5萬元起購,預期收益率6.5%。額度有限,欲購從速。”這是記者最近收到的一條北京銀行行銷理財的短信。當前宏觀經濟形勢不景氣,資本市場收益也不樂觀,在以往許多産品仍在長期虧損之時,一個疑問隨之而來,這些新發行的短期理財的高額收益從何而來?
業界人士分析,在銀行理財的投資標的中,一般期限較長、流動性較低的非標類資産收益率會較高,但是今年的銀監會“8號文”對銀行理財投資非標資産進行了嚴格限制。從多家銀行披露的理財産品説明書來看,投資信貸、信託和票據資産的産品佔比並未顯著上升。這意味著,部分理財産品承諾的高收益並非來自投資資産産生的盈利,將來很可能要用銀行的盈利來彌補高昂的資金使用成本。
一位國有銀行人士告訴記者,銀行理財産品定價主要考慮兩個因素,一個是市場上的資金狀況,比如現在出現了“錢荒”,銀行為了攬儲,不得不大幅提高收益率;另一個則是投資資産的收益率,為應對短期流動性緊張,銀行推出的多是保本高收益型的産品,但是短期內很難能有投資標的産生如此高的收益,只能在以後以銀行的利潤去彌補。
有專家表示,作為短期存貸替代工具的理財産品設計,有可能會偏離銀行代客理財的本質。銀行發行理財的初衷應當是代客進行資産管理,通過專業化運作,引導老百姓將閒置資金投向有增值潛力和投資價值的領域,實現財富保值增值,銀行則在與客戶共贏中獲取中間業務收入。但是,目前一些銀行更多的是將理財産品作為一種工具,附加其上的功能是頭寸調劑、規模擴張,甚至是銀行指標衝時點的途徑。
這種目標的短期化傾向,導致的是投資操作不透明,客戶獲得的收益與投資標的不能一一對應,雖然銀行也會利用高信譽來支付理財客戶本金和收益,但是並非來自真實投資盈利的收益支付,會在未來某個時點顯現出其影響。對於大型銀行而言,這一影響會因資産規模盤子巨大而被忽略,但對小銀行而言卻無法忽視。之前流動性出現緊張的是杠桿率較高的中小銀行,將來受高資金成本困擾而影響盈利水準的很可能也是它們。在利率市場化趨勢下,中小銀行的定價能力和風險管理能力還有待檢驗。
脫離代客資産管理本質的銀行理財産品,對銀行和客戶顯然都不利。眾所週知,期限錯配、短存長貸是造成流動性緊張的主要原因。為了解決短期負債向長期資産配置的問題,尤其是支撐地方融資平臺等中長期貸款,一些杠桿率較高的中小銀行要麼通過同業拆借借入資金,要麼通過滾動發行理財來維持資金運轉,以應對可能出現的頭寸不足。而眼下銀行如此大規模發行理財産品,短期的資金騰挪術雖然暫時緩解了流動性緊張,但是長期看卻反而加大了流動性風險敞口。目前發行的理財期限多為
30天到60天,也就意味著將來會有一個集中兌付期,到時流動性會否緩解,會否因為理財集中兌付而出現新的流動性緊張還不得而知。
對投資客戶來説,伴隨短期理財收益走高,投資門檻也大幅降低,風險水漲船高。投資者將來面臨的風險,一個是業界普遍提醒的兌付風險,另一個則是因為定價機制不夠透明帶來的收益風險。而這是此前監管部門對資金池類理財進行清理和嚴格監管的重要原因。只有資金來源與投資資産一一對應,單獨管理、核算,這樣客戶才能充分掌握理財投資的真實資訊,這是銀行理財穩健發展的根本要求。也只有滿足了這些要求,定價機制才是公允的,才能保障投資的收益和虧損完全由理財客戶承擔。
眼下雖然有很多客戶被短期理財的高收益所吸引,也因投資渠道的狹窄而趨之若鶩,而且由於是為了短期攬儲,銀行出於維護自己信譽的考慮,必然會讓理財客戶獲得不菲的收益。但從理財的運作過程看,如果理財産品的投資操作路徑被遮蓋,對投資者卻是不公平的。
在我國信用體系還不健全、投資者理念還不成熟的背景下,銀行因為風險披露不充分、産品出現虧損而遭遇的理財糾紛屢見不鮮。特別是,一些高收益、高風險的結構型理財産品的設計,更讓許多普通投資者難明就裏。專家建議,銀行理財市場若要健康發展,理財産品必須回歸到代客理財的本質,同時還要加強投資者的風險教育。(李文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