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財規劃:私企業主創富勿忘保障理財

2012-12-18 14:16     來源:齊魯晚報     編輯:范樂

  私營企業主劉老闆,經營石材,經營收入較穩定,年收入100萬元以上。本人42歲,獨攬企業、家庭財務收支。妻子41歲,全職太太。一雙兒女,女兒15歲,讀高一;兒子3歲。

  財務現況:市區別墅一套,價值300萬左右,定期存款300多萬元,越野車一輛,現值20多萬元。企業資産約300多萬元。企業、家庭收支混雜,年支出約40萬左右。夫婦2人購買基本社保,每年大約2萬元左右。無其他商業保險。

  首先,企業、家庭資産有效分離。每年從企業盈餘中提取部分資金轉移到家庭資産中去,用於儲備養老金、教育金。建立家庭收支賬簿。建議太太參與家庭理財,不能單依賴丈夫,雙方可參加銀行各種理財系列沙龍,及時與理財專職人員溝通,適時調整投資比例。

  從上個世紀七八十年代到現在,私營企業迅猛發展,私營企業主也越來越成為一個受到各界關注的群體,私企業主一般都是通過辛苦經營而發家致富。

  不過,部分私企主因未能做好規避風險,一場意外變故,致使辛苦經營的財富大廈,瞬間傾塌,使企業、家庭陷入危機,令人痛心惋惜。

  究其主因就是企業的經營風險和私企業主自身健康風險所致。企業與家庭財務不分,經營風險直接連帶家庭財務風險,私企業主自身的健康狀況更是直接影響企業經營。那私企業主該如何提高家庭抵禦風險的能力呢?

  首先,規避、轉移企業、家庭財務風險,要設置家庭資産“防火牆”,讓企業、家庭資産有效剝離,且每年把企業盈餘按比例提取,增加到保障性投資中去,為自己、家人配置保險理財産品、儲備教育金、養老金,有了保障,才能有更多精力去創富。

  要規避、轉移企業風險、家庭財務風險,商業保險規劃就首當其衝,規避企業財務風險,就要購置企業財産保險和僱主責任險等。

  按照我國勞動法規定,作為企業法人的老闆都要擔負相應的經濟責任。一般包括僱主責任險、團體醫療險、團體意外險等,以日常小筆支出就可將風險轉嫁給保險公司;規避家庭財務風險,首先要配足個人及家人的保險規劃,一般包括意外險、住院醫療及重大疾病險等。

  不少人認為自已已經參加社保,無需再購買商業保險。其實不然,目前我國社保是廣覆蓋、低保障,經費有限,面臨通漲壓力,大病花費多半需自負。而商業保險出險後即給付保險金,且有些重疾險會有保費豁免條款。

  《中華人民共和國保險法》第二十三條明確規定:“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非法干預保險人履行賠償或者給付保險金的義務,也不得限制被保險人或者受益人取得保險金的權利”。商業險除了保障,還具有保值、增值、資産傳承等多重功能。隨著社會發展,保險規劃在理財規劃中起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分析看,劉老闆保險規劃嚴重不足,現有金融資産配置單一,家庭、企業財務未有效分離。好在結余較豐,無奢侈消費愛好,當前,應儘快做好保險性投資規劃,穩健理財,方可安心無憂。

  保險規劃

  一、規避企業經營風險

  劉先生可為企業重要資産設備投保財産險,為員工投保僱主責任險、意外傷害、住院醫療等團體險。團體險相對費用較優惠。

  二、規避家庭財務風險

  規避家庭財務風險,主要配置終身壽險、意外險、住院醫療險、重疾險。

  目前,夫妻二人所參保的社會保險保障較低。若劉先生身體有恙,會直接帶給家庭財務風險。

  因此,建議劉先生立即配置終身壽險及重疾險。重疾險裏會附加住院醫療及意外險,據測算,劉先生至少需要200萬保額,妻子100萬保額的終身壽險。子女也要按需配置意外、住院醫療險。

  子女教育金規劃

  劉先生夫婦已步入中年,子女也需要教育金規劃,建議夫妻兩人分別購買10年期繳,期繳費10萬的養老保險。

  為子女配置中長期兩全分紅型保險,銀行代銷的險種豐富,可以養老、傳承等,屬子女的隱形資産,可謂是一代人繳費,幾代傳承人受益,輕鬆解決養老、教育金。

  金融資産綜合搭配

  建議現有存款保留15%資金,可配置成銀行短期理財産品、貨幣型基金,為家庭及企業的緊急預備金。資金的30%,增持債券型基金和保本型基金;目前股市低迷,而債券型基金和保本型基金收益相對較好。45-50%資金可配置於中長期理財産品。

  建議劉先生首選銀行私人銀行專屬理財産品,相對安全度高、收益較好。5%-10%資金配置黃金,每年逢價格波動低點配置,因黃金有保值、增值以及抵禦膨脹的特性,已成為資産配置中不可缺少的部分。

  目前,劉先生已採納了以上理財規劃,夫妻還經常來參加理財沙龍,日子過得安心無憂。

  在此,筆者再次重申觀點,正是人生黃金期,創富勿忘保障理財,及早為自己和家人規劃,鎖定安全保障,在當下,能夠留出閒暇空間和家人去享受幸福時光,在未來,晚年能夠享受有品質的退休生活,才是人生真正的幸福。

延伸閱讀

訂閱新聞】 

更多專家專欄

更多金融動態

更多金融詞典

    更多投資理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