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款銀行信託理財産品收益不達標

2012-12-14 09:40     來源:人民網     編輯:范樂

  在13款與信託掛鉤的銀行理財産品中,預期收益率分別從5.2%到6.1%不等,實際收益率最大下滑17個基點,最小降13個基點

  “11月份到期的理財産品我只拿到2%的收益,還沒銀行存款利率高,而買的時候,銀行再三保證能達到6%的預期,現在真是説都沒處説去。”王女士向記者抱怨。

  根據銀率數據,11月共2344款理財産品到期,在披露到期收益數據的1880款産品中,有21款未達到最高預期收益率,其中有13款産品與信託掛鉤。

  13款信託産品不達標

  在13款與信託掛鉤的銀行理財産品中,預期收益率分別從5.2%到6.1%不等,實際收益率最大下滑17個基點,最小降13個基點,均為中信銀行發行産品。另外6款未達最高預期水準的理財産品為南洋商業銀行發行的“匯率掛鉤保本結構型人民幣理財産品”,預期收益率為6%,但實際收益率低於預期收益率均超1%。同時,廣發銀行發行的兩款與黃金掛鉤的理財産品也未能到達最高預期收益率。

  “目前銀行主要發行兩類信託理財産品。”普益財富分析師方瑞説,一為證券投資類,此類理財産品的風險較大,若股票市場的行情走勢波動較大,産品到期時或出現負收益。另一類為融資性質,屬於固定收益類産品,有剛性的兌付文化,安全系數較高。但是,若企業提前終止産品到期時間,導致産品的發售期限縮短,投資者的收益將有所下降。

  融資性質的信託産品素有剛性兌付(即風險發生後,由信託公司及相關利益方兜底)的潛規則,資金由銀行託管,部分甚至借道銀行發行,無視市場利率變化,收益率動輒達到10%,因此被不少高凈值投資者視為“高收益、低風險”産品。不過,目前來看,這種不對稱的收益與風險關係正搖搖欲墜。

  截至2012年第三季度末,信託行業規模達6.32萬億元,而全國60家左右信託公司資金共約600億元,100倍的杠桿比例暗藏著的風險不容小覷。近幾年,理財産品發展可謂迅猛,産品餘額連續幾年翻番,各種各樣的創新理財産品層出不窮,很多投資者都有眼花繚亂之感。這樣的情形中,少不了泥沙俱下,很多風險與隱患都在慢慢滋生與上升。

  相較于信託類的銀行理財産品,與外匯或黃金掛鉤的結構性理財産品的實際收益率較最高預期降幅較大。某銀行理財分析師表示,此類銀行理財産品的收益率與貨幣的市場走勢密切相關,主要取決於産品銷售條件是否被市場所實現,與銀行運作的關聯度並不高。

  業內專家提醒投資者,雖然與外匯掛鉤的結構型理財産品預期收益率較高,但風險水準也較一般銀行理財産品高。投資者在看到最高收益率的同時,也應看到最低收益率。同時,投資者需要對標的市場的走勢做出預測,一旦判斷失誤,到期後僅能獲得最低預期收益率。

  專家提醒投資需謹慎

  經濟學上有一個經典概念,即風險與收益對等。股民們都知道“股市有風險,投資需謹慎”,在銀行等渠道銷售的理財産品也是同樣的道理。如今,不少投資者把銀行理財産品預期收益率當利息看,以為毫無風險;同時,投資者對“買者自負”這一投資決策也沒有充分理解,在簽訂協議時對風險認定往往一帶而過,由此,當遇到理財産品到期不能如期兌付,或出現虧損時,投資者往往難以接受。

  “一般情況下,與信託掛鉤的銀行理財産品的實際收益率在4%至6%之間。”方瑞稱,市場上融資類的信託理財産品較多,判定此類産品的風險應考慮兩個方面:首先,投資者需要具體了解資金的投向,以及投資項目的情況;此外,還需清楚企業的資金週轉率和資産負債情況,以及把握其融資項目的還款能力。

  此外,銀行發行的固定收益類理財産品絕大部分較為穩健,在利益驅動之下,一些客戶經理罔顧風險大肆“飛單”,利用投資者對金融機構的信任,混淆銀行發行與代銷産品的界限。這些借道銀行發行,甚至銀行員工私下兜售的信託、股權投資基金等成為風險高發地帶。

  因此,銀行理財專家提醒,投資者購買理財産品時,還需細看産品説明,認清産品發行機構及印章,看清産品募集資金是否有銀行託管,認購資金打到哪個賬戶。對那些收益率高得出奇的理財産品,應認清發行機構和産品性質,産品所對應的具體投資標的以及所設置的風險控制措施。另外,承諾超高回報率的産品一般都不可能保本,購買時一定要細讀合同。

  此外,投資者還應該關注産品具備哪些風險控制措施。比如,融資性投資産品通常會有擔保、抵押/質押、回購等措施;證券投資類産品可能會設計成分層形式,優先級別投資者將獲得固定收益型回報;境外投資産品通常會進行貨幣掉期以規避匯率波動帶來的風險。銀行理財産品中的部分保證收益型和保本收益型産品則是以銀行信用來保障産品本金和收益。

延伸閱讀

訂閱新聞】 

更多專家專欄

更多金融動態

更多金融詞典

    更多投資理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