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經濟之聲《天下財經》報道,廣州市民王先生收到一份"中國好聲音佛山演唱會基金"投資邀請函,上面顯示這是某基金公司推出的最新投資項目,收益來源為演出收益,半年預期收益率大於等於10%。王先生遇到的情況並非個案,近兩年來,隨著國內理財市場規模急劇擴張,從藝術品、紅酒,到普洱茶、手錶,如今,連火腿、門票都成了理財産品,著實讓人眼花繚亂。為什麼國內的理財産品市場會出現如此亂象?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專家黃志龍進行解析。
黃志龍:四個方面的原因,第一個就是我們國內每一年的居民儲蓄都大幅增加,儲蓄的保值增值的壓力很大,居民的儲蓄的實際購買力每年都在下降,因此居民的理財需求是很大的;第二個原因就是我們當前幾個方面十分有限的投資渠道要麼是虧損十分嚴重,比如説現在的股票市場。要麼是投資受到非常嚴格的限制,比如説現在房地産的限購政策;第三個方面的原因很多的理財産品現在處於監管真空的一種地帶,比如説中國好聲音基金或者是活體等等這些基金理財産品,銀監會、證監會、保監會對這些産品都是沒法監管的,因為它不在銀行銷售;最後一個原因我想就是我們的監管部門對於金融風險或者理財産品風險的態度,我們一般都是採取出現危機後如何積極處理,很少採取預防的一些措施,比如説去年以來溫州鄂爾多斯民間金融等等這些問題都是出現很大的問題之後國家才進行重視的。
相比中資銀行推出名目繁多的理財産品,外資銀行的理財産品似乎更規範些。有分析説,這是因為中、外資銀行發行理財産品的動機存在差異。
黃志龍:我們中資銀行近幾年發行了很多的理財産品都是短期的理財,為什麼發行這個呢?就是因為近幾年來銀行貸款發放的速度和規模過快,但是銀行的存款利率又沒有跟上來,只有通過變相的高息來發行短期理財産品來滿足貸款的需求。但是相對而言,外資銀行的拉存款的壓力比較小,而且他們的客戶多數都是高端的客戶,這些客戶對於風險比較大的或者比較高的産品都有比較強的辨別能力,因此外資銀行更加注重他們理財服務理念或者是産品。
另外還有一個值得注意的就是,我們的中資銀行跟外資銀行相比較來説,外資銀行還可以通過QDII投資海外的經驗可能比中資銀行更加豐富一些,它們可以通過母公司的投資渠道進行全球性的投資組合,比如説它可以投資新興市場的證券市場,美國的公募基金、股票、債券市場等等,這些渠道可能是我們中資機構缺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