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妨讓熱錢“為我所用”
熱錢在經濟學上沒有嚴格的定義,僅僅是一種市場俗稱而已。它之所以被稱為“熱錢”,是因為它有強大的流動性偏好。也就是説,它們通常偏好賺快錢,稍有風吹草動就“跑”。
不過,這只是熱錢的一種表像,熱錢的核心是一種金融資本。它和所有資本一樣,都是在追求利潤的最大化。至於投資時間的長短,不能一概而論,關鍵取決於一個國家或一個領域是否具有長期的成長性,能夠具備多長時間的賺錢機會。
有些人被“熱錢”嚇著了。原因是發展中國家歷次金融危機都可以看到“熱錢”大規模流動的身影,尤其是一種特殊的“熱錢”專門以短線狙擊為目的的、具有極高風險偏好的、諸如索羅斯旗下類似量子基金那樣的攻擊性“熱錢”,讓我們看到了巨大的威脅和危害。
但是,金融資本就是金融資本,它的特性是不以某個國家的意願為轉移的客觀存在,也是中國所無法避開的客觀存在。但是,這類金融資本的存在,對發展中國家一定是壞事嗎?是否可以加以利用?在全球資本變得日益稀缺的時候,我們是不是有辦法、有能力讓“熱錢”發揮積極作用?
我看不僅有辦法,而且非常值得大膽嘗試。
研究歷次金融危機的過程可以發現,各危機經濟體之所以被“熱錢”所傷,如何趨利避害,既讓“熱錢”為我所用,又要讓它不至於對我構成過大的危害,關鍵在於“優質的經濟政策”,無論是方向還是力度都必須拿捏準確;同時,通過精心的市場制度設計讓市場流動性恰到好處,而非一味滿足“熱錢”的流動性要求。
一般金融學認為,市場流動性錢變資産、資産變錢的速度越快越好,資産定價的有效性越強。有鋻於此,金融機器越轉越快,甚至出現所謂的“高頻交易”用電腦自動控制的交易,把交易時間極致化,試圖賺盡市場每一分錢。這對金融資本當然是利大於弊,但對整個市場和國家經濟而言,絕對是弊大於利。
只要我們的制度設計充分考慮到可能出現的危害,有意識構設防線,有意識加強監控,儘量把資本的流動至於監控之下,那“熱錢”的存在就不可怕。尤其是,在制度設計的過程中,要盡可能的避免向“過高風險偏好”的投機資本提供有效工具。這不僅可以獲得市場的相對穩定,更重要的是,它可以激勵相對長線的投資資本進入,同時阻止攻擊性資本大量流入中國市場。
對“熱錢”,一定要控制,但一定是制度性控制,而不是機械地“堵”。這就像治理洪水,“疏”一定比“堵”強若干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