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至年中,當歐元區仍然深陷債務危機泥潭,美國經濟復蘇步履緩慢,作為全球經濟增長引擎的新興經濟體增長也遭遇集體減速……種種跡象表明,一度困擾發達經濟體的增長問題已成為普遍難題,全球經濟面臨的下行風險似乎會在2012年後半期有增無減。各國央行紛紛寬鬆以對,大宗商品價格卻持續走低,全球金融市場動蕩加劇,企業盈利下降,全球性産能過剩問題猶存,這番景象竟與2008年雷曼破産前夕有諸多相似之處。久違的全球通縮是否來臨?相信每一個關注全球經濟現狀的人都有過這樣的疑問。
接受本報記者專訪的中國銀行國際金融研究所分析師李建軍表示,與2008年時發達國家經濟下滑、發展中國家經濟增長的情況不同的是,經濟增長問題已遍及全球。“寰球同此涼熱”是世界經濟的最新特點。目前確實出現一些跡象讓全球通縮的擔憂升溫,但這並不意味著物價水準的負增長,2008年的歷史將重演。全球聯合寬鬆使貨幣供應充足,加之中國等新興國家的勞動力成本上升,因此雷曼破産所引發的全球流動性枯竭目前看來並不存在。“現代經濟的本質是需求經濟,因此扭轉困境的關鍵在於重啟需求。”他指出。
增長問題困擾全球
在歐債危機持續發酵的大背景下,上半年發達國家經濟表現疲弱。在最近發佈的《世界經濟展望》報告中,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對世界經濟前景作出了並不樂觀的預測。這份報告表示,在2012年過去的兩個季度中,全球經濟復蘇呈現進一步疲軟的跡象,目前世界經濟總體狀況不佳,面臨的下行風險依然很大。在談到歐債問題時,IMF毫不掩飾地將其視為世界經濟復蘇的最大威脅。如今,歐元區經濟陷入衰退已是不爭的事實。根據IMF的預測,今年歐元區經濟將萎縮0.3%,明年也僅能實現0.7%的微弱增長。其中,義大利和西班牙今明兩年將深陷衰退泥潭,領頭羊——德國和法國增速低迷。
相比之下,美國經濟復蘇雖未偏離既定軌道,但註定充滿荊棘。此前,美國商務部將今年一季度經濟增長率從2.2%下修至2.0%。二季度數據雖尚未公佈,高盛預計同比僅增長1.1%。野村也認為在2012年餘下時間內經濟增速不會超過2%。高盛美國首席經濟學家簡 哈祖斯在一份報告中表示,這些數字“危險地接近美國經濟被視為陷入失速狀態的水準。”當地時間本月17日,在美參議院銀行委員會發表半年度證詞的美聯儲主席伯南克也承認,美國經濟上半年出現了一定程度的減速,目前可獲得的經濟指標預示著下半年經濟增長可能更加疲弱。於是有分析人士擔憂,2012年的美國經濟會否成為2011年的翻版——2011年一季度美國經濟增長從前一季度的2.3%驟降至0.4%,此後是連續兩個季度的微弱增長,到了四季度才回升至3%。除經濟增速下滑外,令人不安的還有勞動力市場頑疾難解、“財政懸崖”風險不減等。普遍觀點認為,QE3大門依然敞開。
就在發達經濟體一蹶不振之時,外部需求低迷加之自身經濟結構、國際收支結構失衡的影響,新興經濟體也很難獨善其身,經濟增速出現了超預期下滑。2012年一季度以來,印度、巴西、南非等金磚國家經濟增速大幅放緩,印度一季度經濟同比僅增長5.3%,不僅為七年來最低,也使得截至今年3月底的2011財年的經濟增速降至6.5%,大大低於2010財年的8.4%;巴西今年一季度經濟同比增長僅為0.8%,為兩年半來的最低。“很顯然,全球經濟普遍面臨增長減速問題。”李建軍表示,與2011年同期相比,全球經濟形勢未出現明顯改觀。這讓“保增長”成為各國政府的當務之急,全球央行接連寬鬆便是一大體現。
通貨緊縮魅影重現
早在2009年,“末日博士”魯比尼便預言未來5年全球經濟將陷入通縮。三年過去了,通縮並未淡出人們視野。相反,伴隨著全球製造業數據一蹶不振,全球大宗商品價格的接連走低,越來越多的人開始相信這枚炸彈的威力。李建軍告訴記者,全球通縮的後果嚴重。不僅影響到企業的盈利能力,最重要的是在全球經濟衰退的大背景下,內外需不足,産能過剩惡化,企業的去杠桿化持續,金融市場萎靡,大宗商品價格走低,經濟陷入惡性迴圈。這也是日本在上世紀90年代開始經歷的通縮經濟的縮影。目前來看,上述跡象都不同程度存在,因此,全球經濟已經出現通縮徵兆。
最新數據顯示,摩根大通全球製造業PMI指數從5月的50.6降至6月的48.9,為11月以來首度跌破景氣榮枯分水嶺50,且創下2009年6月以來最低。該指標是由摩根大通與研究和供應管理機構所編制,匯總約20個主要國家的調查資料,包括美國、日本、德國、法國、英國、中國及俄羅斯在內。另據匯豐的季度調查結果顯示,匯豐新興市場指數(EMI)第二季降至53.0,第一季則為53.6。該指數是根據16個新興經濟體的21項服務及製造業調查所得出。第二季新興市場成長減緩,受製造業活動遲滯所拖累,尤其是中國及巴西。在製造業萎縮的同時,全球大宗商品價格也呈集體回調。今年上半年,由於歐債危機再度深化以及中國等新興市場國家經濟增速明顯放緩,大宗商品市場持續低迷,很多商品價格下跌20%以上。進入7月以後,全球大宗商品市場雖有所反彈,比如煤炭、銅在上周就出現急速上漲,但上半年價格堅挺的農産品卻出現滯漲。
“如果將上述數據表現視為‘表像’,那麼,其反映的深層問題是全球供需失衡矛盾並未得到有效解決。”李建軍指出,在全球貨幣寬鬆的大環境下,通縮或許不會過多體現在物價水準的下行,而是體現在全球經濟在産能過剩與需求疲軟的雙重打擊下,從衰退走向復蘇的艱難。“需求不足”與“生産過剩”呈現常態化,兩者矛盾也日益激化。
重啟需求成為關鍵
全球經濟再平衡,註定是後危機時代各個經濟體面臨的長期挑戰。有研究表明,去杠桿化是每一輪危機後的必由之路,主要經濟體都會經歷3年至5年的去杠桿化過程。在這期間,經濟增速將受到顯著影響。2012年,正是本輪去杠桿化的中前期,因此經濟增速較2011年有所放緩。在這一漫長過程中,如何找到走出經濟下行區間的突破口,更具現實意義。
“關鍵在於重啟需求。”李建軍指出,因為現在經濟的本質是需求經濟。對於歐美發達國家來説,影響需求的最直接原因和挑戰就是債務危機,關乎未來的信心。“而擺脫其困擾的難度可想而知。”瑞穗證券大中華區首席經濟學家沈建光告訴本報記者,債務危機令發達國家財務狀況堪憂,因此只能依靠貨幣政策提振經濟。種種跡象表明,發達國家已不同程度地陷入流動性陷阱。“對發展中國家而言,最大的問題是結構調整問題,也就是如何改變對發達國家外需的依賴,更多依靠內生增長。”李建軍如是説。長期以來,過度依靠出口和投資拉動經濟的增長模式,讓發展中國家飽嘗了“高增長”的快感。當外需不振打壓出口,過度投資加劇經濟失衡,表明傳統經濟增長模式已不可持續,經濟轉型勢在必行。
在經濟轉型的同時,出口等行業也應主動迎接挑戰。以秘魯為例,該國央行曾抱怨,初級産品價格大幅下跌,美國經濟增長緩慢及歐債危機造成國際市場需求急劇萎縮,已經成為該國出口面臨的最大挑戰。數據顯示,2011年秘魯對歐美出口額佔該國出口總額的四成以上。為減緩外需萎縮的不利影響,秘魯調整了出口戰略,在大力推動農産品出口的同時,還積極開拓亞洲和拉美其他國家市場。此外,秘魯也將紡織品出口的重點市場從傳統的歐美轉向了拉美等新興市場國家,取得顯著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