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中管理價格波動風險 期權助推農業發展

2012-06-05 11:05     來源:中國證劵報     編輯:范樂

  期權的最大優勢在於,它能夠有效的將價格波動風險進行集中管理,是一種將風險和回報分離開的工具。

  期貨和期權有著本質區別,期貨只是為了能夠規避方向性,和標的性的産品一樣,而期權則主要是控制市場風險波動,將風險和回報分離開,從而更好地集中管理。在CBOE交易所推出期權以後,從1973年到1984年,美國政府對期權進行大量調查研究後得出結論,期權交易可以改變收益的分配,期權相當於支付了一筆定金,從而把收益和風險分割開。正是因為這種特性,期權這種金融産品為所有價格波動大的産品帶來了福音。

  首先受益的就是農産品和農業。農民是看天吃飯的,即便是農業技術發達的美國也是這樣,這使得農産品的供需關係經常會不平衡,這也是為什麼會有谷賤傷農,豐産不豐收現象的原因。期權産品的出現和發展原因在於這個産品可以規避農産品經營當中固有的風險。

  1992年,美國農業部宣佈,根據《1990年農業法》,從1993年生産年度開始,鼓勵伊利諾伊州、艾奧瓦州、印第安納州部分農場主進入CBOT(芝加哥期貨交易所)進行期權交易,購買玉米、小麥、大豆的看跌期權,以維持其價格在合理的水準,以此部分代替農業支援政策。

  《1990年農業法》實施後,美國農産品期權的經驗試點項目在一些年度比較活躍,參與者眾多。據統計,參與該項目的地區由最初的3州9縣增加到7州21縣,參加的生産商由952個增加到1569個,呈明顯上升趨勢。為進一步提高成效,加強投資者教育,1998年,美國風險管理協會(RMA)還建立了3億美元的教育基金,幫助農場主和牧場主成為積極的風險管理者。從1993年到1995年,該項目作為經驗試點試行3年,政府的總支出達3800萬美元。

  目前期權已是發達國家在管理農業風險中普遍使用的工具。各國經驗證明,期權在提高農民收入方面行之有效,由於具有投入和回報的不對稱性,可以將不同風險分別進行管理。在處理波動性的難題方面,期權更適合控制農産品價格波動的需要。而且,期權交易進入門檻相對較低,能更加有效、廣泛地吸收各種資訊。

  以美國農産品期權市場為例,期權在農産品市場的發展過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美國有若干學術研究證明,期權確實為穩定農民收入提供了有益幫助。研究指出,在美國農産品套期保值方案中,期權與期貨的使用頻率相差無幾。對種植玉米的大農場的調查表明,農場主在套保和對穀物定價中,使用期權比期貨更為頻繁,調查顯示:1988年愛荷華州有11%的農民使用期權,1990—1992年堪薩斯州15%種小麥的、10%種玉米的和養牛的農民使用期權(目前全美國使用農産品期權的大約佔農民比例的10-20%之間)。另有調查表明,美國使用農産品期權的約有一半人是為了增加收益,另一半為了規避風險,而規避風險的策略在收益和止損方面表現優於追求盈利的策略。

  農産品期權的成功,主要取決於高流動的農産品期貨市場。從發展角度來看,期貨期權只是金融市場的一部分,是規避市場風險和價格波動的工具。期貨期權要融入金融體系,需要有市場認可和相應的監管體系。

延伸閱讀

訂閱新聞】 

更多專家專欄

更多金融動態

更多金融詞典

    更多投資理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