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路資金入市 債市牛氣沖天連漲8個月

2012-05-18 09:28     來源:杭州日報     編輯:范樂

  央行第二次降低存款準備金率的舉動雖然對羸弱的A股於事無補,卻對交易所債市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債市近期出現飆升式的行情,三大債指迭創新高,上證企債指數更是連收七陽。

  債市七連陽

  招搖的A股總是令投資者揪心,低調的債市卻成為少數投資者的盛宴。年內第二次降準點燃債市做多熱情,交易所三大債指出現井噴式上漲行情。

  昨天,上證企債指數小幅高開于152.53點,盤中振蕩盤升,並以全天最高點152.64點報收,全天上漲0.13點或0.09%。至此,本週上證企債指數已上漲0.28%,5月以來則上漲0.56%。公司債同樣不甘示弱,以全天最高點135.03點報收,上漲0.1%。國債指數昨天上漲0.02%至133.06點,連續第三個交易日站上歷史新高位。

  同樣值得玩味的是,與股票具有關聯性的可轉債同樣表現抗跌。昨天A股市場再度出現較大幅度下滑,但可轉債市場卻未出現大幅下跌,跌幅最大的巨輪轉2下跌1.65%,列可轉債市場跌幅第一位。其他交易中的可轉債中,無一跌幅超過1%。

  從去年9月底以來,債市表現出止跌、回暖、上升、加速四個時期,其間不僅股債蹺蹺板效應失靈,而且債市走得尤為特立獨行。通脹下行,貨幣政策實施微調,為債市輸入了新鮮資金,同時經濟下滑趨勢不變,股市調整不止,同樣刺激穩健投資者尋求資金避風港,轉戰債市。

  此次降準成為債市助推器。諾安基金張樂賽認為,降準釋放了4000多億資金,預計年內還有50-100BP下降空間,加之中國經濟面臨“內憂外患”,近期要求降息的呼聲也越來越高,年內非對稱降息可能性很大。因此,本次降準以及未來可能降息,將為債市帶來多重利好。

  投資收益可觀

  “別看債市‘小打小鬧’,累計效應卻不可限量。從9月底至今,僅企債指數漲幅已近7%。如果選擇杠桿債基進行投資,收益可能超過30%、40%,最高收益已超過60%”,債券投資者陳先生説,進行債券投資“省心省力”,放長時間一看,收益還相當可觀,只是太多投資者把眼光著眼于股市而忽略了債市。

  寬鬆的資金面有利於中低等級信用債出現補漲。張樂賽認為,目前的貨幣政策,反襯出國內經濟增速下滑、企業盈利萎縮的現狀,且政策先行于市場,二季度股市震蕩壓力仍大,權益市場表現弱化更加利好固定收益市場。貨幣市場資金穩中向松,有利於中低等級信用債投資。除去少數信用資質急劇惡化的個券,中低等級信用債整體將有可觀的票息收入及一定程度的資本利得。同時,隨著降息預期升溫,利率債與高等級信用債結束震蕩回調,收益率將選擇重新向下;若降息真的兌現,還可能有第二輪上漲。

  險資投資信用債範圍擴大也有利於信用債市場。保監會近日發佈《關於保險資金運用監管有關事項的通知》,其中就規定險資可以投資以簿記建檔方式公開發行的已上市交易的無擔保企業債、非金融企業債務融資工具和商業銀行發行的無擔保可轉換公司債等債券。此前險資投資的信用債只有部分無擔保企業債,但要求被投資的無擔保企業債評級在AA級或相當於AA級以上的長期信用級別,且此類債券應是公開招標方式發行。

  匯添富王玨池判斷,未來經濟如仍處於疲弱狀態,利率産品走強,信用債也將隨之上漲;若經濟在政策推動下復蘇,信用利差收窄,信用債相對利率産品更具優勢。政策在進行預調、微調,調控的重點已從通脹逐步轉向經濟增長,貨幣信貸有望平穩適度增長。在政策放鬆預期增強、流動性充裕的背景下,信用債收益率將會迅速下降。另外,銀行平臺貸展期實際上降低了城投債信用風險。隨著市場風險偏好的逐漸提升,將會促使中低評級信用債品種收益率明顯下降。王玨池補充道,二季度通過公開市場操作來凈投放的資金量較高,結合央行維持流動性寬鬆的態度,二季度資金面平穩為大概率事件,目前,信用債利差較高,而中低評級信用債的信用利差仍處歷史高位,為投資提供較高安全邊際,從市場需求來看,由於資金面持續寬鬆,各機構要求回報率較高,對信用債,特別是中低評級債券將有剛性需求。

  可轉債該跌不跌的防守反擊特性也吸引了一些投資者的關注。建信基金彭雲峰認為,目前債市持續向好,股市前景不明,積極因素增多。投資可轉債進可攻、退可守。既不會由於股市調整損失較多,也可以在股市好轉時獲取較好的收益。從估值來看,經歷了較大幅度調整之後,目前可轉債整體估值水準正處於修復上升階段,具有相對價值優勢,是一個合適的介入時期,也是博弈股市系統性機會的不錯工具。“可轉債的估值主要參考轉換價值和純債價值兩方面。截至 4月6日 ,轉債市場平均純債溢價率為12.61%,平均轉股溢價率為33.25%。從一季度數據來看,不少可轉債表現出較強的債性。目前債市相對於股市更加平穩一些,可轉債可作為平衡型的投資品種。當股票市場反彈時,投資可轉債也能獲得較好的收益”。

延伸閱讀

訂閱新聞】 

更多專家專欄

更多金融動態

更多金融詞典

    更多投資理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