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銀行(601988)業遭受的質疑和批評,從未像今天這樣嚴重。
4月以來,陸續公佈的各銀行年報不斷“飄紅”,但銀行業高利潤的爭議一浪高過一浪,似乎他們的業績越好,聲譽反而越差。
中國銀行業過去十年加速改革,資産總額、利潤率都以倍數遞增,屢創新高,業內共識是正“達到國際良好水準”。這個成就按説應該讓大家歡欣鼓舞才是。
可從兩會期間就開始的銀行業“暴利説”一直在延續。
中國民營企業聯合會會長保育鈞的話,代表了一些批評者的意見:“中小企業很困難,銀行卻大量賺錢,我們的金融和經濟是‘兩層皮’,並不合拍”、“賺了那麼多錢不叫暴利,什麼叫暴利?”
銀行家以數據反駁。中國農業銀行(601288)行長張雲稱,2009年到2011年,全國規模以上的工業企業的利潤增長率,分別是13.02%、53.58%和25.4%,而同期銀行業的利潤增長率分別是15%、35%和36%。這説明“銀行業的盈利能力與工業企業基本一致”。
有銀行業內人士稱,某些批評是“明顯缺乏專業知識”的“情緒上的猜測和發泄”。而中央財經大學中國銀行業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卻認為,應該重視數據分析背後的“事實”。
他表示:“無須測算我國社會平均利潤率的高低,也無須知曉其他行業的利潤率具體是多少,僅從大量國際資本、國內社會資本和民間資本都在千方百計爭取進軍銀行業這一現象看,投資什麼行業最賺錢,大家早已心知肚明。”
去年美國人“佔領華爾街”,今年中國銀行業遭遇輿論“圍攻”。在“後金融危機時代”,這能否看做是廣大民眾對可能遭受金融食利階層盤剝的憂慮與警惕?
銀行高利潤從哪來
即便銀行“暴利”和“壟斷”説難有定論,但銀行業內人士否認不了銀行業年報數據帶給別人的“不平衡”心理。
據統計,已披露年報的12家上市銀行總資産為71.26萬億元,共實現凈利潤8415億元,同比增29%,佔1336家上市公司利潤總額的51.3%。銀行業凈利潤的增幅是全體上市公司的2.23倍。
其中,五大國有商業銀行去年實現凈利潤6808.49億元,日均18.65億元。而工商銀行(601398)凈利潤2084億元,同比增長25.6%。
銀行業的薪酬水準看上去也令人“眼紅”。據不完全統計,銀行業平均年收入達到10萬元,而民生銀行(600016)2011年員工薪酬增長43.91%,每人平均年薪約39萬元;興業銀行(601166)、深發展分別以30.48萬和27.8萬居第二和第三位。
與銀行業的“驕人”業績相比,實業類企業則黯然失色。除去12家上市銀行之後,1324家上市公司的凈利潤總額為8005億元,較2010年下降10億元。
尤其讓人感受到“環肥燕瘦”、“不平等”的是,有979家上市公司利息支出較2010年增長36.7%,達1256億元,遠超上市公司本身的凈利潤增幅。這就是説,企業必須先給銀行交足了銀子,才能維持自己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