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底,國內基金行業年報出爐,64家公募基金公司2011年投資巨虧5004億元。然而,與之形成鮮明反差的是,不僅基金公司繼續旱澇保收,基金公司、銀行和證券公司組成的“收費聯盟”在基金業務上穩賺不賠的利益鏈也浮出水面:年報顯示,“收費聯盟”去年進賬390億元。
基金、銀行、證券的利益輸送
依靠當年計提基金資産0.6%~1.5%不等的管理費,64家基金公司去年輕鬆收取管理費288億元。知名基金經理年薪都超過百萬元,除此以外,基金公司自命“天之驕子”,在北京、上海、廣州、深圳等城市必選黃金位置落腳。
在基金公司將管理費作為主要收入來源已經盡人皆知的情況下,銀行和證券公司也在基民身上打著自己的小算盤:銀行抬高客戶維護費用、證券公司抬高股票交易費率這些“不能説的秘密”逐漸浮出水面。它們依靠與基金公司的各項業務聯繫,形成了一個“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收費聯盟”。
一方面,銀行在2011年獲得56億元基金託管費收入。記者了解到,銀行在託管基金産品過程中付出的技術和人力成本,與龐大的收費相比著實不高。與此同時,47億元的客戶維護費收入則成為銀行的另一條生財之道。所謂客戶維護費,就是基金公司向銀行支付的銀行用於維護銷售渠道的費用,最高比例可超過基金公司管理費的30%。
據了解,近幾年來,強勢的銀行議價能力不斷上升,它們向基金公司提出的要價也越來越高,而國有四大行因為銷售網點多,要價一般較高。
另一方面,證券公司去年通過交易佣金獲得46億元的收入。在基金公司資金規模龐大的情況下,基金的股票交易成本卻高於散戶。據了解,一個資金量幾十萬元的投資者在券商處都能夠享受最低0.3‰~0.5‰的佣金。而據記者統計,2011年基金公司股票交易佣金費率卻高達0.8‰到1‰。這其中的玄機何在?
對此獨立財經評論人士皮海洲指出,基金公司與證券公司之間存在著千絲萬縷的聯繫,很多基金重交易頻率、輕投資回報,從而給基金與券商雙方帶來利益輸送的機會。一位業內人士向記者透露,以較高的佣金進行交易,多數證券公司與基金經理之間都有默契,通常證券公司都會給基金經理返還提成。
“拔毛”機制必須改
北京大學經濟學院金融係副主任呂隨啟指出,在我國公募基金髮展初期,保持較高的管理費率是在鼓勵公募基金擴大規模,但在基金業迅速擴張之後,現在不需要如此之高的管理費率來向基金行業“輸血”,必須改變基金對基民只收費不管掙錢的“拔毛”機制,探索基金公司的浮動考核機制,切實保護投資者權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