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4家基金公司旗下基金2011年報日前披露完畢,基金整體資管規模縮水、盈利水準下降的事實終被確認。偏股型基金成為虧損額激增、盈利水準銳降的主力。業內人士認為,目前,股票市場依然缺乏整體性投資機會,把握結構性機會尤為重要,堅持“穩健防禦”、“擇期反擊”是首選策略。此外,由於目前債券市場收益較為平坦化,中期債券可能投資價值更大。
弱市少輸即贏
天相投顧數據顯示,披露2011年報的64家基金公司旗下873(合併統計,下同)只基金2011年合計虧損5004.26億元,創基金史上第二大年度虧損額。天相投顧數據還顯示,披露2011年報的873隻基金,在2011年中報時合計虧損額為1254.33億元,而至年底則擴大至5004.26億元,這意味著這些基金在2011年下半年虧損額是上半年虧損額的近3倍。從分類基金來看,偏股型基金是虧損額激增和收益銳減的絕對“主力”,開放式混合型基金緊隨其後,而貨幣市場基金在去年“飄紅”成為絕無僅有的市場亮點。
華夏基金總經理范勇宏認為:“在困難的市場環境中,基金投資少輸即是贏。戰勝市場基準、相對排名領先,單就投資層面是説得過去的。但對希望得到超額回報的持有人來説,是過不了關的。”建信基金則認為,行業發展離不開投資者的信任,而為其帶來真金白銀的回報才是硬道理,因此持續提升投管能力是基金公司的立足之本。
資本市場歷經數年調整,運營條件發生很大變化,已為基金業轉型和改革積累了足夠的動能。博時基金副總裁楊銳認為,基金公司如何更好地滿足客戶日趨複雜及個性化的理財需求,向真正的“資産管理公司”轉型,已成為同業的重要課題。
短期市場仍不樂觀
今年以來市場大幅波動,基金面臨市場環境險惡。基金從業人士認為,經濟平衡減速態勢明顯,市場短期波動調整加大,應密切關注經濟形勢和貨幣政策走向對後市的影響。
興業全球基金副總經理、投資總監王曉明認為,2012年經濟繼續下行、流動性逐步改善將是相對大概率格局,同時歐債危機的外部衝擊壓力仍將存在。在經濟趨勢和貨幣政策沒有顯著轉向之前,股票市場依然缺乏整體性投資機會。廣發基金副總經理易陽方認為,從長週期角度看,全球經濟仍處於2008年以來的蕭條階段,需求刺激並未挽回經濟頹勢,債務率和財政政策空間限制將迫使全球經濟加快轉型,擺脫需求刺激的負面影響。“在經濟轉型、政策思路轉換的大背景下,未來國內政策可能出現被動的對衝式調節,但力度、方向存在較大不確定性,全面的主動放鬆難以出現。”
對於本週四股指大幅回落,南方基金認為,經濟復蘇力度和政策放鬆力度低於市場預期是誘發市場回落的主要原因。在目前經濟和政策預期的證偽階段,對市場維持謹慎態度。大成基金則認為,綜合近期數據,經濟增速仍處於回落態勢是市場延續調整的重要原因。短期而言,市場不會存在大級別行情。中長期來看,隨著針對性的刺激經濟政策漸漸出臺,可能會對下半年的經濟起到正面作用。
對於債券市場,上海證券基金分析師劉亦千表示,政策逐漸寬鬆將給債券市場帶來利好。短期來看,由於前期漲幅已經可觀,利率債和高信用債在消化一段時間之後將面臨機會。從債券久期來看,由於目前債券市場收益率較為平坦化,中期債券可能投資價值更大,比如三至五年的債券。
把握結構性機會
天相統計數據顯示,2011年基金凈買入居前的品種為銀行、地産等藍籌股以及白酒、家電等消費股,凈賣出較多的股票則為有色、水泥、煤炭等週期性較強的品種。而伴隨近期市場震蕩回調,盤面上板塊輪動明顯活躍,基金調倉可謂有得有失,這在一定程度上強化了一些基金公司高管和基金經理對於把握結構性投資機會的預期。從現有的上市公司一季度業績預告數據來看,消費板塊業績增速總體上比週期類行業仍較為穩定,因此重點看好消費板塊相關個股。
在易陽方看來,市場可能出現結構性投資機會包括三個方面:一是增長相對確定行業的估值平移,銀行、保險、煤炭、家電等行業的業績仍能保持穩定增長,大消費行業也具有抵禦週期風險的特徵;二是財政投資發力的潛在受益行業,電網、通訊、水利、軌道交通、核電等領域可能因此獲益;三是受調控影響估值觸底的地産板塊,隨著政策放鬆預期以及地産企業對調控政策的適應,地産行業終歸會回歸正常化,其估值水準也將得到修復。他認為:“應重點關注能長大的子行業中的優質企業,如與經濟轉型、提振內需有關的大消費行業。”
王曉明則認為,市場估值結構性差異顯著,整體上應堅持穩健防禦為前提,圍繞經濟轉型進行資産配置,“消費升級 新經濟”將成為新一代成長股挖掘的戰略性領域。不過,博時基金第三産業基金經理劉彥春表示,以往粗放的輪動策略可能會有問題,與其猜測政策何時放鬆和放鬆力度,不如花更多精力考察企業細節,那些在市場化競爭領域裏打拼、具備核心競爭能力的公司更有可能為投資者帶來持續的投資回報。